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时代先锋 新时代的楷模

卢朝鹏:匠心不改谱华章

2018-05-16 19:16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本刊记者 李慧玲 杜浩

  初见卢朝鹏,他正端坐在电脑前,忙着订正《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操作规程》。这部石油行业的通用标准每5年要进行一次修订换版,作为一名一线工人,卢朝鹏承担着审读把关的重要任务。

  “这可容不得半点马虎,《规程》印发后,大家都是要照着这个操作执行的。”卢朝鹏这样说道。

  从一名石油化工行业的普通操作工,到行业规范标准的编写者,卢朝鹏凭借的是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是这份对工作绝不马虎的责任心。

  啃下“硬骨头”

  1992年,卢朝鹏从兰炼技校毕业进入炼油厂工作,成为60万吨/年催化装置的一名操作工。

  “要仔细,要认真,要有真本事。”刚参加工作时,父亲这样告诫卢朝鹏。

  带着父亲的告诫,卢朝鹏很快就成了班组里最勤快的年轻人。每天,他第一个走进装置,跟着师傅一遍遍地跑现场、记流程;遇到事故处理或抢修,他和别人争着加班;几十米高的装置塔,他每天都要爬好几个来回……

  装置里平行铺设的管线通常有好几条,“省力”的查检做法是几条管线一起查,这样爬一次就可以全部查完。可是,卢朝鹏却选了一条“笨办法”,每次只查一根管线,他相信“这样才能记得牢、查得准”。

  卢朝鹏习惯随身带个本子,工闲的时候,他就在上面写写画画。他把每次爬装置、摸管线、处理突发故障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全都记在本子上,装置的操作流程和管线图密密麻麻填满了他的小本。4年多里,这样的小本,他记了50多本。

  1997年,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爱钻研的劲头,卢朝鹏调入了新投产的年产60万吨连续重整装置。

  从老设备换到新装置,体量没变,但操作工艺、技术水平已经完全不同。该装置采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控制系统异常复杂,最为棘手的是没有现成的中文资料可供学习。

  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家一筹莫展。

  倔强的卢朝鹏,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没有中文资料,他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英文原版资料和图纸,开始逐字逐句地翻译。半年时间里,他翻破了一本厚厚的《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为了搞懂装置原理,他追着外国工程师提问题,尽管对方总是面露不悦。

  经过半年的钻研,卢朝鹏硬是把手头所有的资料都“啃”了下来,艰涩的英文资料变成了通俗的中文说明。在彻底弄明白装置原理的同时,他凭借自己扎实的生产操作经验,处理解决了“高分器转油泵无法水联运”“注氯段加热器变形”“氧含量表易失灵热停”等多项瓶颈问题,确保了新装置顺产达标。

  实现“零”突破

  2008年10月15日,这是卢朝鹏职业生涯中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石油催化裂化装置操作工职业技能大赛“发榜”:卢朝鹏收获金牌,他也由此获得了“中石油集团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卢朝鹏获得的这块金牌,实现了兰州石化在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金牌“零”的突破。面对这样的荣誉,他说“这是团队的成功”——因为,让他感到更加自豪和骄傲的是,代表兰州石化公司参赛的6名选手中,有5人出自他的班组,且有4人分获1金1银2铜的好成绩。这样的“大胜”,也让卢朝鹏成为该项大赛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

  这个班组的成功,轰动了兰州石化百里厂区。大家都说,这是榜样的“裂变效应”。这个“榜样”,正是卢朝鹏。

  2002年,兰石化开工建设年产300万吨的重油催化装置。这套装置,技术含量、投资规模以及工艺复杂程度,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个由近万吨钢材搭建起的“庞然巨兽”,占地2.5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仪表设备400多台(套),各种工艺管道线的总长近七八十公里。

  2003年,卢朝鹏调入新投产的重催装置,担任二班班长。他明白,要当好班长,自己必须对装置做到“了如指掌”。于是,他主动请缨,承担起了为装置开工绘制原始流程图、仪表控制系统图和地下水循环系统图的工作。

  300万吨重催装置是兰州石化炼油板块的支柱装置,要让公司的这艘“航母”安全、高效、长周期地运行,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班组的力量。因此,卢朝鹏给自己的班组立下一条规矩:无论人员如何变化,班组终身学习的规矩不能变。他在班组内推行“425”学习模式——利用“副班”时间,早上4小时团队理论学习,下午2小时事故预案演练,每周自学5个小时;他为每个人配发一本“装置技术问答”,只要有时间,班组成员都会拿出来瞄上几眼、背上几条;他们不仅学习理论,更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生产现场为学习课堂,无论是在装置开工期,还是在装置日常操作和停工检修期,卢朝鹏和他的班组员工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扎实的学习,带来团队能力的整体提升。2003年以来,卢朝鹏与班组成员提出了多项技改建议,解决了多个制约装置安全运行的技术瓶颈。

  300万吨重催装置的烟气轮机中萃装置,其烟气轮机生产功率和发电机功率与设计值相差很大,卢朝鹏便带领班组成员组成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终于找出症结所在。通过减小烟气轮机动叶片流通面积、增大压降、开大入口蝶阀的方法,有效增加了烟机功率,使4台机组平均多回收能量3000千瓦,年经济效益可达984万元。

  2010年,卢朝鹏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带领的班组也因为整体素质过硬而荣获“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等称号。

  打造人才“摇篮”

  2010年11月,“卢朝鹏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个人在工作中的那点成绩和进步算不了什么,只有我们这个团队大家都提升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公司交给我们的任务,才能实现大家每个人心中的梦想。”正是这种使命感,让卢朝鹏和他的工作室成为了公司技术攻关的“基地”。

  为了让青年员工尽快掌握操作原理,卢朝鹏利用装置检修停车机会,带着他们爬高塔、钻装置,实地讲解设备原理和操作技巧。“在这里,我们学到了许多平时难以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室的帮助下,许多青工成长为车间乃至分厂和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

  喷油操作是催化装置开工的核心操作技术,公司原来只有个别员工能够掌握,是许多员工的技术短板。卢朝鹏和工作室其他成员将各自的操作心得整理出来,绘写成20个操作步骤,反应岗位的员工按照这20个步骤作业,就可进行喷油操作。这一操作程序后来被命名为“卢朝鹏喷油操作法”。

  以前,催化装置开工中,分馏塔的一中回流泵常出现上量不及时的问题,导致物料放火炬时间过长。工作室成员集中攻关,改造了工艺流程,采取防止进水等5项措施,保障了回流泵稳定运行,大大缩短了放火炬时间,降低了生产中的物耗、能耗。

  近年来,工作室还开展降低黑色产品、新型ISA电液滑阀应用等40多项攻关,保障了装置安稳运行。工作室先后编写高温蝶阀关闭、蜡油带水等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操作卡30多个,完成了13个岗位技能培训资料及配套题库的编写。

  2012年,中石油集团公司集中了麾下五六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要组织编写一本《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停工处理导则》,卢朝鹏也是参与者之一。为了让《处理导则》发挥作用,做到“停”能安全退守、“开”必一次成功,卢朝鹏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经过缜密推演和技术分析,他编写的《处理导则》经专家评审后,被作为中石油内部标准推广执行。

  目前,国内各企业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员工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遇到生产中的难题,都会在群里请教卢朝鹏,经这位业内权威的指点,天南地北的各种疑难杂症都能一一破解。

  2016年6月,卢朝鹏当选甘肃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这是全国一线石油工人中首次当选省总工会副主席。“让更多一线职工成为拥有绝技绝活的大国工匠,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当选后的卢朝鹏道出了心声。

  2017年第7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