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肆奇崛的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浙江孝丰县(今湖州市安吉县)人。自幼受父亲影响,耕读之余,学习诗词、篆刻。书法出入秦汉金石碑版,篆、隶、楷、行、草诸体具工,尤以篆书饮誉书坛。吴昌硕存留书画篆刻作品较多,有《缶庐集》等诗文传世。
吴昌硕的篆书早年取法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秦汉金石等,后专攻《石鼓文》。40岁左右的临作点画细瘦平实,用笔尚显软弱板滞,并多有杨沂孙、吴大澂的影响。60岁以后,用笔日益老辣,线条粗重,笔势流畅;结体稍长,上部紧密,下部疏朗,纵垂之笔略呈内收的弧曲状,将《石鼓文》与邓石如、吴让之一路细脚长腰的篆法结合起来。70岁以后,个性风格更加成熟,用笔厚重饱满,起笔处藏锋回护,行笔遒劲迅疾,收笔处或折锋收束,或轻顿缓提,或空中逆收。结字紧密而欹正相生,点画参差错落而力避平齐,左右结构多取左低右高之势。单字略显纵长,字距紧密,行间略疏,疏密有致而避让得宜,进而形成与行书落款极为接近的章法。
吴昌硕的楷书取法钟繇、颜真卿,所作小楷敦厚含蓄而饶有隶意。中年以后极少作楷书,而是“强抱篆籀作行草”,小至诗稿信札,大到高堂大轴,皆纵意挥洒,猛利异常。字形体态不拘细节,疏密繁简也各尽其态。他的行草书曾受到“扬州八怪”中李鱓的影响,晚年对明末清初张瑞图、王铎等人恣肆纵横、飞腾跳宕的行草书情有独钟。他的行草书常常以连绵的笔势、迅疾的速度来完成。以气为先、酣畅淋漓的用笔基调,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他用笔简单、点画刻厉、使转不灵等问题,并在粗头乱服、不衫不履的狂放中,表现出一种散淡拙朴、浑金璞玉的另类美感。从他84岁所作《行书五言诗轴》来看,沙孟海先生称其“行草书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势疾而意徐,笔致如精铁蟠屈”,皆为的评。
整体而言,吴昌硕成功地将各种书体纳入统一的笔调之中,并将书法、篆刻乃至绘画风格协调起来,充分显示了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创造能力。
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