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征途中在甘肃创作的两首诗词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一共创作8首诗词,其中《念奴娇·昆仑》和《七律·长征》两首诗词是在甘肃境内创作的。
一、除《七律·长征》外,《念奴娇·昆仑》也是在甘肃创作的
《七律·长征》一诗,因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句,其诞生地在甘肃境内已经没有多少争议了,争议的只是具体时间和地点。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从进入甘肃、到北上到达吴起镇只撰写了3首诗,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彭德怀》。事实上,笔者根据资料研究发现,毛泽东另一首著名的诗词——《念奴娇·昆仑》也诞生在甘肃境内,而且早于《七律·长征》。现存毛泽东手稿照片清楚地表明,《念奴娇·昆仑》一词,毛泽东自注“调寄念奴娇·登岷山”,时间是1935年,原稿现存中央档案馆。1957年《诗刊》1月号公开发表时,毛泽东将词名修改为《念奴娇·昆仑》,许多人因此淡化了原来的诗名。
二、《念奴娇·登岷山》诞生在甘肃境内,而且早于《七律·长征》
目前,认为这首诗词诞生在甘肃的专家学者只有罗卫东一人。他认为《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一诗一词都诞生在哈达铺。但更多的学者还没有发现这首词的原名是《念奴娇·登岷山》。还有一些学者根据诗词创作时间“一九三五”,就认为它产生在《七律·长征》之后。
笔者认为,《念奴娇·登岷山》应该诞生在岷山上,具体应该就是打拉梁上(“打拉”是藏语,意为“虎穴”,汉族群众称之谓“岷山”的山峰)。毛泽东创作与长征有关的8首诗词,几乎都与山有关联,登山赋诗、借景抒怀是毛泽东喜用的手法。毛泽东登上岷山,只见群山连绵不绝,山顶白雪皑皑,联想到近一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寻找落脚点的艰辛和中华民族因外敌入侵面临的内忧外患,豪情满怀的毛泽东文思泉涌,构思了这首诗词,当晚就在山下的漩涡村完成。“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挥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几句词中,伟大政治家的胸襟和抱负力透纸背。据此认定在创作的时间上要早于《七律·长征》。而《七律·长征》一诗,则是到达距离漩涡村十几公里之外的哈达铺镇之后的作品。在这里,除物质上“加油”外,报纸报道蒋介石国民党军正在剿灭的“红匪”,即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存在的消息,无疑是能量超强的精神“加油”。党中央苦苦寻找的落脚点近在咫尺,同时也意味着张国焘分裂主义不战而胜。于是,因张国焘率军南下导致党和红军分裂而压在毛泽东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古绝唱《七律·长征》应运而生。
三、毛泽东为什么要改诗词名称
岷山山脉分为南北两支,有几十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山峰,山顶终年积雪,向西与昆仑山脉相连。因此,也被认为是昆仑山的一个支脉,但昆仑山比岷山著名。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论老幼,只要知道西王母的故事,就肯定知道昆仑山,而知道岷山的人则不多。再加上诗词当中本身有“而今我谓昆仑”一句诗。这些都可能是毛泽东改诗词名称的主要原因。
《念奴娇·昆仑》这首词从诞生到改名、改词、改句,其间有几十年的历程。1957年《诗刊》1月号发表毛泽东诗词18首,其中包括了《七律·长征》和《念奴娇·登岷山》,毛泽东将“登岷山”改成了“登昆仑”。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将以上18首加上《蝶恋花·答李淑一》共19首诗词结集出版成书,许多人开始注解这些诗词。当年12月,毛泽东看后发现有些注解的不准确或错误。因此,又再次做了批注。批注中,他将“一截留中国”一句改为“一截还东国”。“东国”应该是相对于政治概念中的“西方”而言,使这首诗词气势更加磅礴,意境更加雄伟。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就是“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依照毛泽东的意见,又改为“一截留中国”。它的几次改动,一方面反映了诗词创作者对作品本身的负责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心路历程。
2017年第8期
相关新闻
- 2018-05-16毛泽东的“四不主义”
- 2018-05-16毛泽东对身边人员“小整风”
- 2018-05-16毛泽东的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