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三起著名营救人质事件
人质一词最早的用意是指在战争里,某一方将敌方的人捉走,然后向敌方提出条件,胁迫对方。近些年,人质事件时常发生在世界各地,而发生在法国、秘鲁、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质事件,则被人们认为是“最著名”的事件。
法国:特大劫机恐怖事件
1994年12月24日上午11时许,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00飞机,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布迈丁机场被武装恐怖分子劫持,机上265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被扣作人质。
飞机上的乘客有阿尔及利亚人、阿法双重国籍人和法国驻阿使馆的外交官等。武装恐怖分子属于伊斯兰拯救阵线的一个极端组织,4名20~25岁的年轻人挥舞着俄制卡拉尼科夫冲锋枪、手榴弹和匕首,杀气腾腾地高呼口号,机上乘客顿时惊愕。
飞机被劫持不久,从机舱内传出阵阵枪声。他们先将一名阿尔及利亚警察枪杀后从行李舱口推出机外,接着又杀死一名越南驻阿使馆的经济参赞。并发出最后通牒:在25日格林威治时间9时前释放2名被关押的伊斯兰拯救阵线领导成员,否则将杀害更多的人质。
阿尔及利亚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处理这一事件。法国政府的主要成员中止了休假,时任总理巴拉迪尔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使人质获释。法航刚宣布取消所有飞往阿尔及尔的航班。
25日19时30分,飞机上又响起枪声,第三个被杀害的乘客尸体滚落在地。死者是法国驻阿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午夜,当恐怖分子提出的释放2名在押的伊阵领导人的要求遭阿政府拒绝后,他们又提出途经法国飞往别国的要求。
26日凌晨,被劫持的法国客机降落到法国马赛机场。因恐怖分子拒绝交出人质,巴拉迪尔总理决定用武力解决。一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法国国家宪兵行动小组到位待命。17时15分,50余名特种警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成几个小组同时向飞机的头部、中部和尾部进击。一个小组的10名突击队员爬上飞机前门舷梯,强行打开舱门与4个歹徒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枪战。与此同时,另几个小组也把后门和急救门打开,把滑梯放下,趁4个劫机者全被堵在驾驶舱里之机,迅速搭救人质。整个行动用时10分钟,剩余274名人质全部获救,只有少数人受轻伤,4名恐怖分子全部被击毙。在清理飞机时,人们发现劫机分子在机舱内两处安放了20管炸药,他们打算在飞到巴黎上空时引爆,以制造更大的事端。
秘鲁:大使馆人质事件
历史上武力营救人质的行动并不罕见,但被评为“几近完美、没有缺憾”的行动却少之又少。1997年4月,秘鲁军队解救日本驻秘鲁大使官人质的行动,则获得了高度评价。
1996年12月18日晚,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正在举行日本天皇诞辰庆祝活动时,突然被一伙武装分子占领,秘鲁政界要人和一些国家使节等400余人被“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扣作人质。在人质中除日本大使外,还包括巴西、玻利维亚、韩国和古巴等国驻秘鲁大使。之后,该组织武装人员多次要求释放460名被关在监牢里的“战友”作为人质交换条件,但秘鲁政府拒绝满足这一要求。双方为此僵持数月之久,武装人员先后释放了300余名人质,但秘鲁政府却始终没有让步。
时任秘鲁总统藤森拒绝了恐怖分子的要求,也拒绝了国外援助;包括日本政府在内,当时世界不知道藤森到底想干什么。其实,藤森表面佯装谈判争取时间,暗地里指挥军人夜以继日地挖地道。
危机发生的第127天,1997年4月22日,当地时间15时27分,一声巨响,硝烟中的使馆,从地底下冒出一群荷枪实弹的突击队员,仅用15分钟,恐怖分子就全部被击毙。
俄罗斯:文化宫大劫持
2002年10月23日晚9时左右,莫斯科文化宫内气氛热烈,风靡一时的音乐剧《东北风》刚上演到第二幕。突然,四五十名戴着面罩、身着迷彩服的武装人员闯入大厅,他们对着天花板鸣枪,并高声叫喊着。一些观众最初以为这是导演为了剧情需要特别设计的一个场面,然而人们很快清醒过来:大家已经沦为非法武装分子的人质。
俄罗斯强力部门立即对这起恐怖事件作出反应,数千名特种部队士兵包围了文化宫大楼,几十辆救护车和消防车也开赴现场待命。与此同时,由时任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和联邦安全局、内务部等强力部门领导组成的解救人质指挥部也抵达事发现场。时任俄总统普京和总理卡西亚诺夫则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人质遭劫持进入第4天,清晨6时23分,在向文化宫注入催眠气体近一小时,特种部队官兵突破文化宫的玻璃外墙,7分钟后冲入大厅,随即打死醒着的恐怖分子。一些已经昏倒的恐怖分子也被当场处决,包括腰间绑着炸药的女劫匪。
文化宫其他房间的枪战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其间,一些人质试图逃走,被守在出口的恐怖分子打死打伤。恐怖分子头目、27岁的指挥官莫夫萨尔·巴拉耶夫在二层的配餐间被炸死。
与此同时,警方在文化宫周围及莫斯科其他地区逮捕了30名“同伙”。正午过后,据初步估计,在这次行动中,共有90多名人质和50名劫匪丧生,特种部队官兵无一伤亡。(选自《党史信息报》)
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