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经验交流

探索融合发展路径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18-07-11 15:19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近年来,康县针对山大沟深耕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开发生态产业、传承地域文化、治理乡村风气等实践探索,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54%下降到2017年底的11.62%,初步探索出贫困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路径。

  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完善工作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视察甘肃时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林铎书记康县调研指示精神和省市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在深入调研、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发展战略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全县上下齐动”和县乡村三级书记齐抓责任落实机制,把脱贫攻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工程之中,连续六年以县委1号文件全面安排农业农村工作,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等“全域工程”,整体推进精准脱贫和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同步发展。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出发,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入手,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分设、重城轻乡的问题,打破城乡界限,用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农村。结合“多规合一”试点,把全县作为生态旅游大景区来规划,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有效整合,对全县350个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抓,严格落实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制度,用完善的规划体系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建设美丽乡村,夯实“三农”发展基础。一是因地制宜建设。建设中依山就势,突出地域特色,确定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五种建设类型,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和古树名木的保护,保持了原生态风貌,留住了乡愁记忆。二是着力改善环境。累计拆除危旧房、废弃圈厕、柴草垃圾堆5.6万多座(处),大力推进全域环境绿美净行动,实现县内各类道路全绿化,打造了三百里旅游文化风情线和白云山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实施改造县乡道路、危桥等交通项目1646.5公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修建河堤104公里。三是整合项目资源。近6年全县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6.8亿多元,撬动群众筹资53.7亿元,同步推进道路、庭院、房屋、水景、节点、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县350个村建成美丽乡村294个,4.13万户农户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占全县农村居民总户数的87.7%。

  聚焦农民增收,发展脱贫富民产业。一是全域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成2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和69个旅游示范村,探索完善了花桥“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大水沟“协会+农家客栈+农户”等多种旅游带贫模式,2017年共接待游客212.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01亿元。二是全域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优势特色经济林果135.08万亩,2万多农户从事黑木耳、香菇、天麻等食用菌生产,发展16家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12家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建成年产5万吨的核桃露生产线、50万公斤茶叶生产线及兴源土特产加工、独一味生物系列制药、康元生物等一批循环产业项目。三是全域发展电子商务。推行“网店+农户”“网店+企业”扶贫模式,建成1个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21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76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开办网店1343家(贫困村238家),带动2.4万名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四是全域打造田园综合体。实施7个乡镇13个村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建成王坝镇何家庄、岸门口唐家大院等集观光休闲、民俗体验、创意农业、循环经济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示范点,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致富内力。遵循“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的办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由帮建单位投资建设,房屋风貌改造、入户巷道和庭院硬化、绿化等工程,由财政奖补、分户实施,公开公正透明地落实奖补资金,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内生动力。二是坚持宣传教育,倡树社会新风。坚持扶贫与扶志并重,大力实施精神扶贫工程,不断完善村规民约,连续开展“六争六评”“一日五问”“村评户比”“四新竞赛”“议家风、立家规、传家训、评家庭”及文明村镇创建、道德模范推选等系列活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三是坚持文化育人,凸显特色魅力。大力推动乡村舞台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发掘乡土文化时代价值,培育传承优秀乡贤文化,组建文艺社团、文艺公司、文化协会等群众文艺组织350个,开展送中堂、送伟人画像等各种文化活动,厚植了道德文化,提振了发展信心。四是坚持人才兴村,促进农村繁荣。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让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兴办企业、建设农村、发展产业、创业致富,涌现出了朱家沟村支书朱彦杰、花桥村返乡青年杨明霞、竹园村创业大学生张小艳等一批先进典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作者系政协陇南市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共康县委书记)

  2018年第6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