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在精神上脱贫。我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精神士气攸关决战成败。越是到紧要关头、决胜阶段,越是物质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越需要精神扶贫超前赶早、同向给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加快脱贫攻坚的强大理论武器,用立志增智、勤劳奋发的强大精神力量保持和放大物质扶贫效果,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神扶贫是决战脱贫的必须之举、治本之策
脱贫攻坚越是深入,就越要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补齐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相比物质上的贫困,一些地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精神短板”问题更加突出。比如,一些地方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一些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搬迁怕生、发展怕赔。
“人穷穷一时,志短穷一世。”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上取决于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和客观短板,省委号召要以敢死拼命精神抓脱贫攻坚。敢死拼命,决不是干部拼命、群众观战,而是干群合力、同心攻坚。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才能确保各项扶贫措施精准落地。
“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和行动,没有内在动力,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省上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高度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积极作为、持续发力,大力推进精神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文化支撑、文明环境。
精神扶贫必须破解“精神短板”、瓶颈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精神短板”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群众的原因,也有干部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的因素,也有工作方法的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送信心、送志气,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通过“志智双扶”,努力解决贫困群众思想上的“等靠要”问题、观念上的因循守旧问题以及致富本领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同时,要强化外部力量的精神扶持,重点解决一些干部在精神扶贫中“不愿扶”“不会扶”的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群众团体“牵不起”“引不动”的问题,以及“典型少”“带动弱”的问题。要强化社会条件的精神保障,重点解决文明风尚培育欠缺、基础教育薄弱、科技信息短缺和文化环境短板等问题,尽快破解“精神瓶颈”,补齐“精神短板”。
精神扶贫必须坚持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推进精神扶贫,关键是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为先,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用钉钉子的精神和精准精确的举措,逐一攻克破解精神扶贫难题。
干部的精神状态决定群众的精神状态,各级帮扶干部要率先把自身的精神补起来、能力提上来,深入做好思想鼓动、组织发动,用自身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感染和带动贫困群众,不断攻克思想顽疾。要大张旗鼓开展精神扶贫社会宣传,开展“立志向、转观念、奔小康”活动,大力宣传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彻底破除贫困群众等待观望思想,激励群众勤奋自强、脱贫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不仅能够“站起来”,而且能够“走得远”,根本要靠教育、靠技术。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盘活教育资源,不断完善贫困群众培训服务体系,通过引企入村、镇村与培训机构合作等有效方式,广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订单式精准培训,实现贫困群众就业、创业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文化精准扶贫,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硬件建设与习惯养成教育同步推进,既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又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不断革除高价彩礼、封建迷信、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达到农村美、环境好、人精神的建设目标。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精神扶贫既是当前决战决胜的关键之举,更是着眼长远、打牢基础的务实之策,必须润物无声地温暖,滴水穿石地坚持。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症施策,提振精气神,展示新作为,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和更超常的力度,着力拔掉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8年第8期
相关新闻
- 2018-08-06陈青在推进会现场观看精神扶贫宣传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