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生态 >> 警示录

今年夏季我省暴雨导致灾害严重

2018-09-03 16:41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进入7月份,冷暖气流频繁交汇致使我省出现阶段性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尤其在陇中、陇南、陇东地区,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省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引发强降水天气,而天气及地理双重因素又致使灾害严重。

  多地降水持续半月

  日前,天水麦积山区石佛镇遭受了持续半月的强降水袭击,接连不断的暴雨使该市多地房屋出现倒塌,农业受损严重。

  除了天水,陇南多地也告急,7月10日,国道212线碧口镇附近塌方,路段积水严重,各乡镇农村道路不同程度有损毁,甚至个别乡镇村级道路已完全不通。初步统计,截至7月11日零时,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陇南市康县、礼县、徽县、两当、西和、成县、文县等7个县区近10万人受灾。

  陇南市拉响了地质灾害红色风险预警,定西、天水两市也拉响了地质灾害风险橙色预警,甘南、临夏、平凉、庆阳等市州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风险预警。9日~11日,我省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水,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0日白天到夜间,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出现暴雨,局地出现大暴雨。全省共计1959个测站(968个乡镇)出现降水,其中大暴雨37站,暴雨626站,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文县中庙,达258.2毫米。

  气候中心监测显示,6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73.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8%,为近10年最多。我省东南部降水偏多四成以上,定西市南部、天水市北部、平凉市西部和庆阳市北部偏多八成~1.5倍;6月下旬以来我省东南部强降水范围广,间隔时间短、频次高,极端性强,主要集中在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甘南州及白银和兰州部分地方。

  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引发强降水

  西北区域气候中心首席专家林纾介绍,近期我省出现阶段性的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近期出现西移北升变化,我省恰巧位于其周边的外围,这使得西南暖湿气流旺盛,加之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这一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我省河东交汇,形成较强降水天气。

  据了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影响我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因此,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甘肃夏季区域性暴雨发生频次的重要因素。

  林纾介绍,今年6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出现了阶段性偏强、偏西、偏北特征,我省恰处于其西北边缘,其周围的气流为我省西北边缘输送来丰富的暖湿水汽。从大气环流的形势上看,6月份以来,大气环流不但利于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而且利于孟加拉湾水汽向东北方向输送,这样就形成了来自两条路径的暖湿水汽输送到我省,同时加上北方冷空气的频繁到来,就成了今年6月以来我省尤其是河东地区多强降水天气的原因。

  双重因素致使灾害严重

  西北区域气候中心农气专家万信介绍,此次持续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其一,目前,马铃薯大部处于开花期,近期气象条件极易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其二,局地强对流和阴雨天气较多,造成定西、陇南等地高半山部分尚未收获的冬小麦倒伏、发芽霉变。其三,易造成处于果实膨大期的苹果等果品发生病害。其四,易引起定西、临夏、甘南等晚熟春麦区小麦条锈病发展流行。

  此次降雨不仅农业受损惨重,也造成多地房屋倒塌,道路冲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省中部、陇南、陇东等地,易因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历史上特别严重洪涝灾害有: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2012年“5·10”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

  省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我省灾害重有气象原因,也有地理原因。我省东南部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当有天气系统经过时,系统性上升运动与地形抬升运动叠加,易形成特别强的上升运动,从而形成局地的极端强降水。地理地质方面,首先,我省东南部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植被稀疏,地质环境脆弱,地表砂石风化严重、土壤疏松,降水强时,短时间难以吸收,大量泥土混合着砂石被雨水裹挟,迅速下泄,破坏力极强。其次,我省南部河流落差大、支流多、沟渠多,遇强降水易形成山洪泥石流。另外,山多、地少,农村的房屋大多是“择河而居”,洪水沿河道迅速下泄时导致大量泥沙冲毁房屋现象出现。

  2018年第8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