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聚集特色产业优势 谱写农业跨越篇章

19-02-14 11:11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中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

  我省立足省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我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2017年,一产增加值由780.53万元增长到1063.6万元,增加283.0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07元增长到8076元,增加3569万元、增长7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重点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推广旱作农业,组织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程,着力推进“果、菜、薯、药”特色产业标准园和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28.3万吨,连续6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特色产业规模优势初步显现。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紧盯市场需求,坚持从品种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三个层面进行调整,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培育发展“牛、羊、果、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整体规模明显提升,逐步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470万亩,产量383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蔬菜面积868万亩,产量2075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7位;马铃薯面积1083万亩,折粮260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面积连续6年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中药材面积450万亩,产量118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玉米制种面积122万亩,产量4.52亿公斤,占全国比重为42.7%,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牛饲养量742.2万头,居全国第13位;羊饲养量3598.5万只,居全国第7位。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按照“发展壮大一批、嫁接引进一批、政府主导组建一批”的思路,加快外引和自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104个,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亿元;按照“培育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75万个,6年增长38.7倍,成员总数约184万人,6年增长65倍。各类家庭农场发展到9500家。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创新与推广运用。2017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有力支撑我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集中推广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筛选确定主导品种113个、主推技术75项,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99个;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施面积达到1614.7万亩;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1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208万亩;主要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5%,牛、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8%、80%;累计完成农民科技培训681万人次,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9.7万人。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我省不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谋划与争取工作力度,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组织实施了种子工程、新增千亿粮食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畜禽良种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面积达到169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10100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40%提升到53.9%。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突出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产出来与管出来”并重,不仅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而且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全省累计制定发布农业标准1800多项,基本建成17个市级、107个县级、719个乡镇监管机构追溯信息平台和331个农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追溯示范点,已有1200多家监管机构、3000多名监管人员、487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3800多家农资经营门店、40多家屠宰场纳入平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6年稳定在98%以上。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1900多个。

  我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优质苹果、中药材生产基地,还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创建了甘肃农产品出口中亚服务平台和甘肃特色农产品展示体验馆,在广西凭祥口岸创建了甘肃农产品出口东南亚服务平台,有98种农产品销往74个国家和地区。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坚持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利益联结、产业联动、要素集聚、体制创新等措施,使一二三产业间紧密相连、深度融合,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现代农业功能充分挖掘。坚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4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358个各类园区开展以种养循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改造,着力提升园区产业层级和集聚水平;积极与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引进海升集团、巨龙集团、山东鲁农、湖南商会等32家省内外企业在河西地区投资参与发展戈壁农业,建成戈壁农业7.4万亩;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龙头企业贴息扶持等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农产品加工装备、加工能力、技术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扶持发展果蔬保鲜库1046座,发展马铃薯、苹果、蔬菜贮藏和烘干设施18623座,扶持建成各类加工企业750多个。201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2.5%;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1640家,营业收入33亿元。

  循环生态绿色发展导向初步构建。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多途径多层次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先后制定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组织实施32项重点项目(工程),建成戈壁生态农业生产面积7.4万亩;示范推广磷石膏改良盐碱地、垄膜沟灌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控盐等新型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典型技术模式11个;建设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7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示范村23个、“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点17个;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8%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2%,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9.5%,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1%。

  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坚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突出确权、产业、主体、入股、融资5个关键环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生产关系优化调整,生产要素集中集聚,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目前,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颁发承包经营权证444.25万本,占应颁证农户总数的97.16%。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33万亩,流转率27.2%。全省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04.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0.3%;积极推进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有15807个村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工作,占村总数的97.64%。全省共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41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84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累计完成交易金额16亿元;试点探索出50多种“三变”改革模式,受益农户达到54.74万户。

精彩推荐

  • 【新春走基层】甘肃张掖:新春社火“耍”得欢 【新春走基层】甘肃张掖:新春社火“耍”得欢
  • 酒泉敦煌莫高镇各村持续开展“送法进村”活动 酒泉敦煌莫高镇各村持续开展“送法进村”活动
  • 庆阳市宁县盘克镇倾力推进肉山羊养殖产业扶贫 庆阳市宁县盘克镇倾力推进肉山羊养殖产业扶贫
  • 平凉市崆峒区村民给农作物除草、掐花 为其开春生长做准备 平凉市崆峒区村民给农作物除草、掐花 为其开春生长做准备
  • 新法过春节 年味一样浓 新法过春节 年味一样浓
  • 定西市安定区:小山村的“特别仪式” 定西市安定区:小山村的“特别仪式”
  • 【新春走基层】渭源村民过大年:皮影演到家门口 【新春走基层】渭源村民过大年:皮影演到家门口
  • 甘肃敦煌传统民俗扎堆“春节档期” 促非遗保护传承 甘肃敦煌传统民俗扎堆“春节档期” 促非遗保护传承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