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2019-04-02 14:32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中共天水市委员会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在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天水人民交上了一份喜人答卷。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跻身全省前列,环境治理齐头并进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近年来,天水市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化危为机、赶超进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持续跃升。仅2018年1至6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8.7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7元,增长7.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元,增长8.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8.2%;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7亿元,增长8.1%;大口径财政收入77.47亿元、支出142亿元,分别增长12.05%、15.29%。

  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培育了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了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18年上半年,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5项,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家、省级众创空间10家。建成天水市众创空间暨电子商务中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科技大市场并投入运行,“电气梦工厂众创空间”等3个省级众创空间运营良好,“天水66号文化创意园”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天水科技企业孵化大厦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已入驻中小企业55家,从业人员277人,营业收入过亿元。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8年以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37个19.83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社692家、家庭农场91家,带动农户近30万户;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7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新建特色优质果品基地21.92万亩,完成蔬菜种植面积86.9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3.3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58.46万头只,输转农村劳动力61.56万人、创劳务收入75.87亿元,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环境治理获得新进展。启动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污染防治“十大工程”。2018年计划实施项目306个、总投资69.45亿元,已完工项目43个,正在实施153个,完成投资20.76亿元。启动投资1239万元的“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建设,“环保基金”融资平台投入运行,完成生态造林14.14万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驱动天水新发展新跨越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天水为目标,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和潜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近3年,重点围绕新能源及设备、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人口健康等领域,争取国列、省列科技计划项目106项,获得无偿资助资金8734万元。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499项,共取得各类科技创新成果247项,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显著提高了科研成果水平和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了“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孵化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等一批综合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培育和发展各类技术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强化技术市场建设,建成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2018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3.8亿元。

  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近3年,组织实施省市科技项目247项,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288个,推广新技术194项,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现代农业、小麦抗锈育种、航天育种、林木新品种引育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加强重点领域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开放交流。目前全市已有134个单位与省内外167家企业、院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正在组织实施的科技合作项目达170多项,认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家。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五年减贫1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33%

  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紧盯全市25.69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推行“双线排序比对法”,全面核查建档立卡基础数据,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突出“一户一策”,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为5.77万户未脱贫户制定精准脱贫计划,为2.35万户已脱贫户制定巩固提高计划。扎实开展专项扶贫,争取省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77亿元,完成计划投资2.83亿元。全面落实“五个一批”任务,以26个特困片带为重点,大力发展“果、蔬、药、薯、牛、羊”六大富民产业,新建果品基地15.4万亩、新增蔬菜播种面积2.26万亩、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2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88户122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72户8159人),41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行政村幼儿园368所,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各阶段免、补、贷政策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有序推进。深化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落实帮扶资金3069.85万元。2013—2017年,全市共减贫100多万人,126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0.33%。

  民生改善温暖人心——

  以顺民心为本,向富裕美丽新天水进发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民生需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8年新增城镇就业3.16万人,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家庭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就业11068人;开展各类创业、就业、技能培训1.71万人,向1007名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1亿元,吸纳带动就业2252人;新开工棚户区改造2.19万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39万户2053.9万元;城乡医保和新农合并轨工作全面完成,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43%,养老金发放率100%,全民参保登记率达93.91%。争取省上自然灾害补助资金255万元,争取并发放中央和省上冬春生活救助补助资金495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5万户27.85万人次。

  从严治党刀刃向内——

  向顽瘴痼疾开刀,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正风肃纪,坚持不懈改进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

  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完善《市委书记专题会议酝酿干部工作议事规则》《市管干部任免规程》等26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动议、推荐、视察、酝酿、任免等流程。严格落实干部任前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个人档案、党风廉政建设审核等制度和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在人选廉洁自律结论性意见上“双签字”制度,有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推行基层党建全员责任制和抓党建“三单一账”制度,组织开展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形成了基层党建齐抓共管、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

  扎实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从“两代表一委员”以及企业和行业协会、各阶层代表人士中选聘监督员和民间督查员,采取全面督查、重点督查、专项督查和明察暗访等方式,对作风建设年活动情况进行监督评议。紧盯“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监督检查72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起,处理2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2人,组织处理2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12起18人。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准确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496件,处置问题线索1002件,立案314件,结案18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36人。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天水,再次御风起航。□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