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决定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十三届省委近两年的工作,对进一步做好甘肃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并从“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五个方面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继2013年视察甘肃时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后,对甘肃发展的又一次面对面教诲和指导,是激励鼓舞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全局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切实提高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立场是否坚定的直接检验,作为“两个维护”是否坚决的现实考验,作为统揽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切实把各项要求贯穿到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
(二)准确把握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与2013年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一样,都在我省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着力重点,是对甘肃工作的肯定鼓励和有力鞭策。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找准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历史机遇,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三)坚决把牢目标任务。必须坚持把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作为两大底线性任务,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中央各类督查检查反馈问题得到全面彻底整改,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必须坚持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作为整体性任务,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程度、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为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基础性任务,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高全省各级党组织把握全局、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
二、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四)坚定信心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挂帅出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九大之后,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继续高位推进、响鼓重锤,不断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政治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省脱贫攻坚进程不断加快、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就一定能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当前,我省脱贫攻坚正处在攻坚拔寨的紧要关头,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这一重要判断,清醒认识整体性、系统性、基础性贫困等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特殊省情,清醒认识脱贫攻坚战只能打赢打好、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的政治要求,既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又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积累的成功经验,珍惜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最大限度发挥中央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即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树牢敢打必胜、决战决胜的信心,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战斗姿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强烈的自信,举全省之力打赢打好这场硬仗,绝不拖全国的后腿。
(五)咬定目标不放松。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20个月时间,现在正是最吃劲、最紧要的关头。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扣脱贫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确保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标准,既不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资金、解决有限的问题、完成有限的目标,始终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夯实脱贫基础,增强脱贫成果的稳定性。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程序,落实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实事求是、能进能出,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扎实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聚焦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安全饮水等重点领域,着力做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确保实现对标对表清零、整改问题清零、工作任务清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已经摘帽的县(市、区)着眼长远发展,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协同推进。
(六)整治问题不手软。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强化解决问题的政治自觉,以较真碰硬的精神一项一项抓好整改,不断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持续深入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国家考核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账销号,确保整改见底见效。全面做好扶贫督查巡查、交叉检查、第三方评估等工作,深入排查梳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差距不足,列出问题清单,跟踪问效抓好整改。积极开展民主党派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提高监督实效。广泛动员各界力量发现查找问题,确保“虚假政绩”无处藏身、无所遁形。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深刻剖析具体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查根源、堵漏洞、治硬伤,确保脱贫攻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有力推进。健全完善脱贫攻坚督战机制,对脱贫攻坚中违纪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绝不能使其滋生蔓延。加强警示教育工作,集中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件。
(七)落实责任不松劲。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使抓脱贫攻坚的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岗到人,形成闭环责任链条。细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和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扶持政策,不断健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政策体系。进一步靠实政策落实的主体责任、督导责任、监督责任和考核责任,推动各方履职尽责、合力攻坚。压实各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责任,大力压缩非急需支出,对纳入整合的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全部切块到县,重点向“两州一县”和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倾斜,坚决杜绝涉农整合资金“隐形戴帽”下达问题。主动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责任,引导推动东部协作地区人才、技术、资金与我省土地、劳动力、市场等资源有效联结,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强化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帮扶责任,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着力做好“一户一策”帮扶工作,不脱贫不脱钩。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巩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继续深化“千企帮千村”行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脱贫主体意识,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政策措施,留出政策缓冲期,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八)转变作风不懈怠。树牢“全国脱贫看甘肃”的大局意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松劲厌战、“等靠要”等情绪和思想,不断增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严细实的要求,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集中整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大幅精减会议和文件,落实“无会周”制度,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扎实做好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提升贫困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凝聚群众、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注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识别检验干部,对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干部旗帜鲜明予以褒奖和重用,对畏苦畏难、敷衍了事、工作浮于表面、弄虚作假的干部严肃追责问责,对不能胜任的及时调整撤换。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九)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推动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深入深化,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扩大“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全面完成十大产业集团组建工作,尽快实现规范运营。深化降本增效改革,优化执法方式,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严格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用电等生产成本。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盯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普遍问题和棘手问题,建立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评价营商环境等制度机制。
(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找准发展定位,用活用好政策,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转型升级。积极抢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稳步推进兰州、天水、武威“三大陆港”和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空港”建设,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持续强化对国际贸易的支撑作用。加强省际间合作,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继续面向中西亚国家开拓市场,加强双向贸易,积极推进优势企业和产品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坚持政府组织、搭建平台、共办园区、企业参与,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承揽国际工程,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共建产业园区,构建均衡增长、互利共赢的经贸开放大市场。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利用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盐碱地和废弃地等资源,将河西地区打造成面向西北乃至中西亚、中南亚和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高水平办好敦煌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药博会等节会,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全域旅游新体系,高质量办好兰洽会、“民企陇上行”等节会,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力度,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十一)实施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统筹推进兰州白银国家自创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流动、科技需求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进一步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科研合作水平,着力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更好发挥人才第一资源支撑引领作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持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努力把我省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十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的经验和新的政策机遇,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文化旅游、中医中药、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改旧”和“育新”力度,在高端智能石化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提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信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构建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鼓励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体系。举全省之力加快兰州新区建设,把兰州新区打造成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积极推进兰白都市圈、天水先进制造基地、陇东能源基地建设。主动对接谋划,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规划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落实。
(十三)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产业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促使我省向现代特色农业强省迈进。着力推动人才振兴,加大农村产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城乡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切实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着力推动文化振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正能量。着力推动生态振兴,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建设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乡村。着力推动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以扎实有效的治理确保乡村社会和谐有序。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努力构造城乡新的发展体系,打造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新格局。
(十四)促进投资消费。着眼解决我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主动谋划、争取实施一批有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努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带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深入推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以政策“洼地”推动民间投资力度不断提升。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扎实推进服务消费提档升级,不断激发群众消费热情。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多渠道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培育壮大消费市场。
五、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
(十五)全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继续抓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专项督查反馈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做好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四屏一廊”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十六)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标国家污染防治总体部署,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着力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全面助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
(十七)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戒,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重拳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长效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健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提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培养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风尚。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十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城乡群众生活质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去产能企业分流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多渠道多方式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搭建劳务输转平台,引导群众积极走出去就业,着力解决就业中“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结构性问题。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严肃查处拖欠行为。兜牢民生底线,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法定人员全覆盖,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保待遇确定机制和政策调整机制。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十九)切实补齐民生短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择校热”“大班额”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加对学前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投入,解决学前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确保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合格医生看病,力争让群众少生病。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统筹解决好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解决城乡养老难问题。对食品药品安全常抓不懈,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要。每年办好一批为民实事。
七、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
(二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当前所面临的复杂斗争和各种风险挑战,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主动防范、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深入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谋划和开展工作,明确防控重点,把住时间节点,坚持防范与化解并举、防范与化解共抓,加快构建“托底、守底、保底”的长效机制,以务实举措争取最好的结果。充分认识全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发展中化解风险。深刻认识各方面风险发展趋势和相互关联,注意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转化成政治社会风险、网络空间风险酝酿成现实社会风险,敏锐把握风险传染、转化、联动规律,防止发生连锁反应。
(二十一)全面排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深刻认识我省特殊省情,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主动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把防范政治风险摆在首位,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渗透破坏、制造社会动乱、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网络攻击等活动,全力确保政治安全。扎实做好藏区维稳,加强藏传佛教寺庙依法管理,强化重点地区、重点区域防控措施,严防发生自焚、规模性聚集、打砸抢烧等恶性暴力事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升引导、应对、处置舆情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强化重大舆情源头防治,完善舆情应对处置机制,防止舆情事件引发舆论漩涡和深层次舆情危机,防止一般性突发事件演变为意识形态事件,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科学预见经济下行压力引发社会问题、不确定因素对我省产业可能带来的冲击,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贷款、企业债务化解等问题,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大我省境外投资企业风险防范、援助指导,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着力排查化解突出社会矛盾,盯住活动频繁的社会群体和民生领域风险,妥善处置涉众型群体性事件,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排查、积极预防影响公共安全的个人极端事件,最大限度把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加大安全生产领域隐患排查,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十二)不断增强防范化解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全面构建风险治理现代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行平安甘肃建设责任制全覆盖。注重在更高层面统筹协调,发挥中央驻甘单位作用,完善军地联合指挥机制,形成抓风险处置的系统合力。建立分级负责和请示报告制度,落实各级党委防范化解风险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预判预案预警机制,严防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减少风险存量,遏制风险增量。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视解决群众合理利益诉求,依法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八、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十三)大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政治建设上带好头、作表率。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坚定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打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根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切实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努力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对“两个维护”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七个有之”问题,严肃查处政治上的“两面人”,坚决全面彻底肃清王三运等害群之马流毒影响,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纠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存在的不落实、乱落实、假落实、少落实、慢落实、机械落实、应付式落实等问题。
(二十四)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建立健全鼓励激励机制,优化考评考核办法,采取选树先进、选拔重用、考核奖励等措施,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褒奖、受重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中出现偏差失误的干部,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视情可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该容错的大胆容错,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健全完善能上能下机制,重点解决党政领导干部“能下”问题,推动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健全完善干部关爱保障机制,解决基层干部实际困难。
(二十五)持续转变干部作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转变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思用在推动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履职尽责上、把权力用在为民服务上。大力强化开放意识和创新思维,坚决破除墨守成规、自我满足、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在思想解放中打开发展局面。大力弘扬“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治沙造林精神,激发全省干部群众投身富民兴陇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增强谋划部署和推动落实的本领。深入开展作风专项整治行动,构建务实管用、运行高效、系统完备的作风建设体制机制,推动干部作风持续改进。
(二十六)坚定不移正风肃纪。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从严查处顶风违纪行为。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查危害产业扶贫、对口帮扶和扶贫工程建设的行为,严查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和强占掠夺扶贫资金财物的问题。坚决惩治教育医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腐败问题,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坚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