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 脱贫攻坚奔小康

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2019-12-05 18:25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主要集中反映在《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中。《摘编》分八个专题,其中第八个专题主要围绕“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报告、演讲、贺信等多篇重要文献。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目前地球上约有75亿人口,分布在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联合国会员国有193个。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政治因素、军事冲突等原因,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贫困问题是21世纪世界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贫困线是指每人每天的生活支出低于1.9美元(约合人民币12.7元)。极端贫困人口的食物、衣物、房屋等最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生存生命环境条件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级的阶段,这个标准不会随着国家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当前全世界约有12亿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每年约500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夭折。全世界有6亿人生活在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环境中,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根据世界贫困时钟显示的数据,截至2019年2月,尼日利亚是全球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有9116万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属于极端贫困人口。印度是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仅次于尼日利亚的国家,有7300万极端贫困人口。在过去几年中,印度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而尼日利亚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在持续上升。

  尽管近年来亚洲在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非洲大陆面临的贫穷、饥饿、疾病等问题依然严峻。全世界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有34个国家位于非洲。自1990年以来,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在减少,然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却在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由于种种原因,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贫困和领土纠纷、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宗教纠纷等彼此交织,互为因果。贫困现象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危机,减少贫困成为国际组织讨论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贫情,提出了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重要思想,强调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五个一批”,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和江西、宁夏、河北、山西等地,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了一系列深入阐释。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大格局扶贫。

  2019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工作到了“最吃劲的时候”。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成为指引当代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

  中国减贫道路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在谈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

  第三,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第四,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第五,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3—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1660万人,6年时间减少了8000多万人,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2013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2.8万个,2018年底还剩2.6万个;832个贫困县有一半摘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本·滨瀚指出,亚洲曾是全球最贫困的大洲之一,但现在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3。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亚洲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减轻了贫困状况。他说:“很明显,中国是这一成绩的最大贡献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表示,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脱贫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也是绝无仅有!”“中国式减贫”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的减贫成就显示,减贫努力需要精准意识,要统筹兼顾,要有长期的战略规划。他认为,中国拥有一个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跨部门领导机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由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成员组成。古特雷斯对该小组在减贫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表示赞赏。“这种机制让减贫中出现的所有相关问题都可以得到处理,并使各项减贫措施得到全方位落实。”古特雷斯强调,统筹兼顾、步调一致也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古特雷斯认为,中国的巨大成功和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对全球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已成为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吸引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关官员不远万里前来取经。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展望未来,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愿意将自身扶贫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就要把减贫纳入国际视角,深化减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