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绿起来” 也要“富起来”——民勤县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
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有一片1.59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如铜墙铁壁一般,成功将一度就要合拢的两大沙漠分开——这块绿洲便是民勤。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临凉州区,西南与金昌市连接,因“俗朴风醇,人民勤劳”而得名。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人在防沙治沙中书写了辉煌篇章,留下了“牢记嘱托、勤苦坚守、众志成城、绿色共享”的民勤精神。这一精神,同样激励着民勤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近年来,民勤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脱贫与解困联动、治标与治本结合,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尽锐出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精细精确精微“绣花式”扶贫。特别是利用当地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不仅让民勤县“绿起来”,也让民勤人“富起来”。201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民勤县退出插花型贫困县序列。
新技术 新产业
5月10日上午,“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从武威市凉州区出发,驱车前往位于民勤县的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下车,一座充满着现代气息的水培科技馆映入眼帘。步入馆内,温润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一振。室外的阳光透过半透明的顶棚洒落而下,翠绿欲滴的水培蔬菜在馆内依次排开,四处都散发着新鲜蔬菜的清香。
“产业园由民勤县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规划面积20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现已完成投资3200万元,建成温室果蔬区、拱棚蔬菜区、百果采摘园、水培科技馆、创业示范区、农事体验区等六大功能区,是全县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扶贫的标杆。”民勤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维斌介绍道。
水对于在两大沙漠间求生存的民勤来说异常宝贵。因此,在民勤发展节水农业成为必然选择。
“我们从山东寿光引进先进的水培技术,并充分发挥吴明珠院士民勤工作站和甘肃省农科院综合试验站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开展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管理、极限节水等技术创新12项,着力提升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节水设施试验示范基地。”民勤县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英多走到三角雾培设施前介绍道,“我们通过运用这种节水技术栽培的蔬菜,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高’,销路非常可观,主要供应超市和肯德基快餐店。”
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深度融合成为王英多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一手抓农产品品质提升,一手抓贫困群众增收,打造‘民清源’区域公用品牌,全力占领高端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产品供不应求。2019年园区实现综合收入480万元,亩均纯收入较周边区域提高30%以上,带动红旗村及周边东风、双桥、下案等村社373户农户到园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户均增收3.5万元以上。”王英多说。
从水培科技馆出来,走进百果采摘园,樱桃、草莓、西红柿、人参果等连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在一起。
旅游采摘业是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大特色。走进“高沙粒枣”大樱桃种植棚内,一串串色泽鲜艳、晶莹饱满的樱桃已经挂满枝头。园区员工田多绪介绍说:“我们投入采摘的樱桃大棚有17座,每座棚占地面积在1亩左右。在这个季节,‘高沙粒枣’大樱桃1斤可以卖到120元,1亩产值就能达到10万元,能够有效增加园区收益,带动园区农户增收。”
据了解,复工以来,园区着力加快建设进度。目前,68座大樱桃采摘园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其中54座完成苗木栽植。除大樱桃外,草莓、人参果、西红柿等果蔬也已全部开园采摘,深受消费者青睐。
小种苗 大文章
午后,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苏武镇兴墩村的民勤县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
苏武镇党委书记张有辉说:“2017年,为发展扶贫产业,兴墩村引进民勤县发泽种业有限公司投资1160万元,采用‘公司+中心+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建成该育苗中心,为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有力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近年来,人参果种植成为民勤县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销售价及需求逐年增长。但因人参果种苗一直采用扦插无性繁殖,繁殖的种苗严重退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中心对种苗进行了脱毒处理。
“通过对种苗的脱毒来解决人参果僵果、种苗退化的问题,从而提升品质、增加产量、减少农药用量。通过技术改良的人参果品种,皮薄、口感更好、果形美观一致,还可实现多品种人参果全年期生产销售,延长种植周期,带动农户稳定增收。”民勤县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负责人詹全民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讲解。
在温室内,记者遇到了正在查看人参果生长情况的苏武镇龙一村村民柴宗茂。
柴宗茂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众多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柴宗茂习惯了传统的大田种植,在耕地稀少的状况下,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贫困。
“2014年以前,主要是种植玉米,当时共种了11亩,1亩收入才1500元,家中生活困难。”柴宗茂说。
2014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柴宗茂在自己的后院新建了60平方米的养殖暖棚1座,饲养基础母羊30多只,当年纯收入2.4万元,他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秋,柴宗茂在得知民勤县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日光温室对外发包的消息后,他率先承包100米三代钢架结构日光温室2座,全部定植人参果,棚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效益显著。于是,柴宗茂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光温室的经营上,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研究种植技术,同时也引领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人参果。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致富增收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中心建成三代全钢屋架日光温室21座,由柴宗茂等建档立卡贫困户租赁种植,每个棚年均纯收入6万元以上。”詹全民说,“我们还建成了民勤县扶贫车间项目,对贫困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每年培训贫困人口300人次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20户100人以上,人均务工收入2.4万元,有效促进了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
“建基地” 共致富
从育苗中心出来,采访团一行又赶往民勤县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供港蔬菜基地。该基地位于苏武镇羊路村,是近年来苏武镇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之一。
下午3时30分,车辆抵达蔬菜基地。站在田垄上放眼望去,千亩绿油油的蔬菜成方连片,农户们在田地里忙得热火朝天。
“基地由民勤县腾盛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积极探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于2017年开工建设,概算投资2.68亿元,截至目前,建设规模已达6000亩。”张有辉介绍道。
该园区依托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供港蔬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探索了新的路径。2019年11月,园区被列为(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是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核心区之一。
基地负责人许尔财说:“为了增加农户收益,我们基地投资1440万元,建成占地680亩的百米三代全钢屋架日光温室120座,均由周边农户承包经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承包经营26座,主要种植人参果、西红柿、草莓等果蔬,每个棚年均纯收入在6.5万元以上。”
面对5000多亩的大田供港蔬菜基地,如何保障供港蔬菜的高效生产、品质如一?答案就是“技术”。
据介绍,大田供港蔬菜基地全部配套喷灌和滴灌高效节水设施,并配套建成1.5万吨蔬菜恒温库。基地主要以绿色、有机为目标,全生产周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县、镇安排技术干部全程指导,为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供港蔬菜每年可种植4茬,亩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今年种植了菜心、芥蓝、学斗等10多个品种,做到了产量高、质量优、品种多。”许尔财说。
在吸纳农户务工、带动脱贫方面,供港蔬菜基地同样是“排头兵”。
为了带动本地群众增加务工收入,园区组建了劳务公司。张有辉说:“基地生产期每天的用工量约500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人,每人每月务工收入约4000元,基地务工约7个月,年可得劳务收入2.8万元左右,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务工无处去、工资无保障的难题。”
此外,基地充分发挥“扶贫车间”作用,成立西部农林产品专业合作社,与21个村签订互助资金入股协议,按每年不低于入股资金总额8%的比例向入股村保底分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吸纳周边村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农户为社员,带动周边群众入股36万元,发展蔬菜产业,有效发挥脱贫带贫作用。
许尔财说:“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净菜和尾菜加工项目,提高蔬菜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供港蔬菜经营主体的产业扶贫引领带动作用,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把农村、农民带动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产业融合、生态高效、功能齐全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
如今,“绿起来”的民勤县和“富起来”的民勤人,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