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玲: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蒲玉芳家有3口人,但只有1个劳动力,最好是由合作社帮她代种4座塑料大棚,再享受一类低保;张新平家有5口人,3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因为脑瘤手术在家休养,他家现在有2头毛驴,应该再引进3头毛驴,并享受二类低保……”这是梁建玲为中川村5户“最后的贫困户”制定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
身为会宁县中川镇中川村党委书记,梁建玲对村子里每一户的家庭情况都了然于心。1994年至今,从自力更生率先脱贫,到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产业共同脱贫,梁建玲逐渐成为全村村民的主心骨、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挖水井 修梯田 蓄水成金
1994年1月,梁建玲从中川镇梁堡村嫁到5公里外的中川村。面对家徒四壁的窘境,她每天早出晚归下地务农,辛苦劳作一年,却只换来每亩地五六百元的微薄回报,梁建玲的心沉到了谷底。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梁建玲意识到,造成收成不好、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干旱少雨,庄稼缺水。
“不能再‘靠天吃饭’!”第二年春耕,梁建玲找人打了口水井,通过塑料管道用水泵从地下抽水给庄稼浇地。
就是这样简单的改变,使得每亩地的收入升至1800元,比原来高了3倍!那一刻,梁建玲喜不自胜。她感受到,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地区,要想脱贫致富,离不开水的助力。
此后,梁建玲热心地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一一告知邻里街坊。又因为做人公正、办事妥帖可靠,村民们都愿意找她解决问题、主持公道,梁建玲慢慢从协助村委会办事,逐渐成为村委会的一员。
在她的努力下,全村建设集中供水点7处,保证了所有农户有应急水源取水,全村实现自来水主管道到社,支管道到户。
水引来了,如何蓄水致富?
彼时,“庄浪梯田”早已名声大噪。梁建玲心想,梯田同样适合中川村的地形地貌。修建梯田,可以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蓄水、保土又能增产,何乐而不为?
说干就干,梁建玲白天向村民宣讲修建梯田的好处,晚上规划如何最公平地划分土地。在保证大的方向和土地品质不变的基础上,还要兼顾每户家庭的实际情况。
终于,中川村花费7年的时间实施机整梯田15802亩,所有山坡地都实现了梯田化。建成后,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
2011年,梁建玲当选为中川村村委会副主任;2012年,中川村正式挂牌成立党委;2018年4月,梁建玲高票当选为中川村党委书记。
种大棚 育产业 带民奔富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担心菜卖不出去,不敢大面积种植。很多村民咨询我,我就告诉他们:‘大胆种吧,我们去年通过网络定单推销了近3万元的蔬菜’。”这是梁建玲于3月9日记录在日记里的一段话。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各地,影响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但梁建玲却并不担心。她的“大胆”源于对中川村蔬菜种植产业链的自信。
“我们采用的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种植,企业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市场销售,合作社带动农户按标准种植。先有订单,后上菜,不担心卖不出去!”梁建玲自信满满地说道。
这一切源于2013年的精准扶贫摸底排查。通过入户摸底,中川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1户1910人,贫困发生率为74.78%,脱贫形势异常严峻。
“如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展富民产业,带领群众快速脱贫致富?”梁建玲陷入思考。
按照县上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多次走访入户、实地调研,梁建玲十分看好大棚蔬菜种植的发展前景。“每个塑料大棚年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全村贫困户如果每户种4个棚,1年就能收入2万元,实现稳定脱贫!”通过梁建玲给村民们分析种植塑料大棚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村民们逐渐对这个致富产业有了信心。
2015年,中川村建设40座蔬菜大棚,2017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米峡水库的资源,在上中川社和米峡社之间建造了1座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并逐渐发展为脱贫攻坚蔬菜产业园,集中连片搭建塑料大棚96座,同时带动川区社贫困户分散搭建大棚400座,皆由蓄水池中的水直接灌溉。2018年底,中川村实现整村脱贫。
“合作社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代种,除去土地流转费、苗木、化肥、人工等投资,每户贫困户每座大棚还能额外得到2500元的产业达标补助。”站在蔬菜产业园里,新鲜番茄的清香裹挟着泥土的芬芳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梁建玲看着枝头挂满的累累果实,不禁喜从心来。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中川村的未来,梁建玲还有很多打算:要不断拓宽农产品销路,发展培育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朝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大步迈进。□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