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模式”:龙头企业显担当——记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梯田如雕如塑、如诗如画,这就是被誉为“梯田王国”的庄浪县。
1998年,庄浪县摘得中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的桂冠,“庄浪精神”也就此在黄土高原上熠熠生辉。
2017年,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庄浪县一心求新求变求发展,组建了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庄浪县农发公司”),探索构建起全新的产业扶贫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国有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基础,以贫困群众为主体,以分红增收为目的的“庄浪模式”,助推庄浪从“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大跨步迈进。
因“变”而生
脱贫致富要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动。
在庄浪实现梯田化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虽然全县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产业经营模式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农产品大多在产地销售,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带富能力较弱。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成为庄浪发展的一个短板。可县里地上少资源、地下无矿藏,龙头企业引进难。
2017年7月,借助“三变”改革机遇,按照整体工作党委政府行政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发展思路,庄浪县农发公司应运而生。由乡镇成立分公司,行政村建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搭建起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构建“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实现了产业发展由行政推动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脱贫致富。
走进庄浪陇源薯业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手戴一次性手套,全神贯注地利用雾培法繁育马铃薯原原种,一株株种薯苗在精心照看下散发出勃勃生机。
依托庄浪县农技中心种薯繁育基地组建的陇源薯业,是庄浪县农发公司的下设国有企业,负责庄浪县马铃薯产业的生产经营。陇源薯业着眼于建成全省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通过雾培法繁育马铃薯原原种1500万粒,种植马铃薯种薯1.23万亩,向贫困户投放原种和一级种薯8700多吨。
庄浪县农发公司董事长吴德仓介绍说:“2019年,陇源薯业扶持全县304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6.52万亩,带动全县发展种薯25万亩,贫困群众人均种薯增收850元以上,带动2100人脱贫。”
“牛”气冲天
庄浪县素有养牛的传统,但长期以来,单家独户的养殖成不了气候,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导致老百姓年年养牛却不见钱。庄浪县农发公司的成立,为农民和市场搭建了桥梁,不仅起到了带动作用,还能抵御市场风险。
李安平是水洛镇吊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缺少劳力,他把县里投放的“扶贫牛”寄养到养殖业合作社,同时在合作社打工。依靠养牛分红和务工收入,使他很快脱离了贫困户行列。
庄浪县农发公司以公司集中饲养与农户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养牛产业。2014年以来,扶持贫困户新建牛棚4188座,建成青贮窖510座,发放饲草加工机具3980台,为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4.25万头。
“以前给贫困户发的‘扶贫牛’,有的不会养,有的不爱养,项目一验收,大多就折价卖掉了。现在,庄浪的牛一下养起来了!”在畜牧战线干了20年的庄浪县农发公司养殖业分公司经理张继红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北京、广州的客商都来找他买牛,庄浪养的牛这么“牛”,是从未有过的事。
背靠庄浪县农发公司这棵大树,农户散养规模开始扩大,全县高品质肉牛养殖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庄浪县农发公司共建成35个规模养牛场,引进平凉红牛和澳洲红安格斯基础母牛1万多头,繁育1700多头。那些劳力单薄的贫困户赶牛进场集中饲养,以牛入股农发公司,每年分红“牛股”。同时,庄浪县农发公司还积极鼓励农户以林地、场地、农机等入股。目前,全县入股农户3.46万户,入股资金3亿多元,入股农户分红4120万元,179个村集体分红813万元。
2019年底,庄浪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574元增至6193元,累计脱贫3.13万户13.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5%,顺利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同年,庄浪县农发公司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庄浪县农发公司将继续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把农民培养成为农业工厂工人,将全县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与公司有机结合,把贫困户带到生产基地、合作社、企业、终端市场的产业链各环节上,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吴德仓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