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大美草原盛开幸福格桑花

20-11-17 10:29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10月下旬,一场大雪染遍了广袤的草原,白雪皑皑如梦境般的甘南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晾晒棚里,放着才挖出来的中药唐古特大黄,待晾晒至侧根柔软时抖净泥土,削净芦头残留茎叶,便可集中加工了;养殖暖棚里,几十头膘肥体壮的娟姗犏雌牛缓缓吃着饲草;位于临潭县冶力关镇的池沟村,宛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白雪为这个美丽乡村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甘南草原上,致富歌正高声唱响,幸福格桑花正争相怒放。

  甘南州是全国、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是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甘南州立足州情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措并举拔穷根、改穷业、挪穷窝、换穷貌,走出了一条具有甘南特色的脱贫之路。2019年底,甘南州贫困人口下降到0.28万人,净减少17.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43%下降到0.5%,全州8县市和307个贫困村脱贫退出。截至2020年9月底,甘南州剩余的舟曲县尖吉村、前山村,迭部县次哇村3个挂牌督战村和0.28万人贫困人口县级自验工作全部完成,村、户各项脱贫指标均达到退出标准。

  小小中药材 致富“大法宝”

  10月,正是唐古特大黄采挖的季节。天气放晴时,行走在合作市郊区,便可看到挖掘机在地里卖力开挖,牧民群众满脸笑容地捡起刚挖出来的唐古特大黄,对他们而言,这是中药材,也是脱贫致富的“宝贝”。

  第1年下种,4年至5年长成,取根入药。专业公司负责提供种子、种苗,合作社组织农牧民种植,成熟后大黄公司全部收购。

  “2016年我家种植的10亩大黄今年已经收获了。平均下来每年每亩收入2000元,比以前种青稞强多了!”合作市佐盖曼玛镇地瑞村村民周冬冬说,大黄生长期长,也让她从土地解放出来,经过培训后,她在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脱贫攻坚就业扶贫车间上了班,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唐古特大黄具有凉血解毒、清热除湿、逐瘀通经等功效,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由于其生长环境特殊,种植基地海拔平均在3000米左右。甘南州拥有海拔高、温度低、紫外线强的气候环境特点,造就了高品质的道地药材,这里是唐古特大黄的道地产区。

  龙头企业的带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公司致力于唐古特大黄的种植、研究、加工、销售,18年专注做好一件事。通过18年的不懈努力。在甘南高原已形成了一条唐古特大黄产业链,带动了一大批农牧民群众投身大黄产业,培养了一批种植、加工的产业工人。”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元龙介绍,目前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在7县市以多种模式种植唐古特大黄2.2万亩,带动全州农牧民户数2840户,带动种植药材人数159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2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250元。

  合作市组织成立了合作联社,下有22个合作社,今年唐古特大黄种植面积达到3978亩。通过流转农户及贫困户的土地、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种植基地务工及产品销售分红等方式,发挥中藏药材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面对唐古特大黄种植周期长、没有持续资金支撑等难题,甘南州和甘南百草公司共同设立了唐古特大黄产业担保基金,为合作社的种植资金、产品质量、产品出路提供了三方面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通过这十几年的耐心引导,现在农牧民群众已经看到了实际收入,今年有2万多人投入了唐古特大黄种植,农牧民群众种植大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王元龙说道。

  如今,甘南州已经形成了“育种育苗基地+种植大户+合作社+科研院所+产业担保基金+中藏药材仓储物流+全程追溯+仓单金融”的发展模式。“你看,扫描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唐古特大黄的所有信息,包括种源、基地、采收、加工、仓储、流通等,实现了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王元龙手机里的二维码让唐古特大黄实现了全程质量追溯。

  看着正在建设中的甘南高原中藏药材仓储物流基地,王元龙对“甘南大黄”充满了期待,“这是一个加快甘南州中藏药材产业化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它的建设将使甘南州22万多药材种植人口走上产业结构调整,走向市场,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娟姗犏雌牛 奏响幸福曲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人们对草原和牧区的生动描写。从分散养殖到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从传统养殖方式到现代畜牧业发展,甘南草原的“牛”文章越做越好了。

  看着牛圈里悠闲踱步的牦牛,夏河县牙利吉阿纳扎西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玛久才让脸上是掩不住的笑容,“这是黄牛娟姗牛和本地牦雌牛杂交的后代,这个品种的牛,生长速度快、牛奶产量高、市场销售好。”

  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玛久才让和其他牧民一样,以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随着定居新生活的开始,2011年他和村民一起开办了一家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思考如何在家门口高效养殖。与此同时,夏河县也于2011年启动了牦牛、藏羊、奶牛三大产业带的建设。自主发展的意愿和政策的落地不谋而合。2014年,他们的合作社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甘肃农业大学结合定点帮扶工作,将“夏河高原奶牛(犏雌牛)繁育及牦牛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落户在这里。

  从60头牦牛改良群开始,一批批新品种的娟姗犏雌牛为群众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奶产量、肉产量都比以前提高了3倍多。”牧民们对新品种的娟姗犏雌牛很是喜爱。

  “2015年开始做人工授精娟姗牛项目,之后每年合作社出栏100多头改良的娟姗犏雌牛。随着娟姗犏雌牛产活率的提高,畜牧副产品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将新品种的娟姗犏雌牛投放到大夏河沿岸的其他乡镇,有助于全县的畜牧产业发展。”玛久才让说。

  在夏河县桑科种羊场,夏河县高原奶牛(娟犏雌牛)高效繁育暨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体系项目正有序进行中。通过打造优质娟姗犏雌牛高效繁育基地,大力推广娟姗犏雌牛高效繁育、牦牛本品种选育、黄牛杂交改良、藏羊本品种选育体系,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推动夏河县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娟姗犏雌牛生长发育快,产奶量大,且肉质有保障,牲畜生产性能提高,可减少养殖数量,达到草畜平衡,这也是保护黄河生态的重要举措。”夏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桓龚杰说,“该项目在利用自然草场资源的同时,进一步解决了草畜矛盾,缓解了草场压力,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是坚持‘调结构、减数量,保特色、优品种,提质量、增效益’产业发展思路的具体实践。”

  “承接此项目后,从2021年开始,我们将陆续向贫困村、贫困户无偿提供价值约600万元的优质娟犏雌牛、安犏雌牛600头。户均5头投放每年可以带动120户贫困户,若村集体投放50头,每年可以带动12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夏河县桑科种羊场有限公司负责人久麦才让介绍该项目的带贫益贫机制。

  借助娟姗犏雌牛,夏河县的农牧民群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踏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山水冶力关” 客从八方来

  “如果冶木河是你心中的牧歌,我将为你饮下这爱的誓言,一路追寻;如果白石山是你坚定的守望,我将化为一块岩石,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是甘南本土诗人对冶力关的赞美。 

  行走在冶力关的池沟村,只见群山环绕,一股清流穿村而过,道路两旁坐落着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院落。秋风徐徐、水声潺潺,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谁能想到眼前这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过去却是个贫穷落后的山区村庄。

  池沟村属于国家级贫困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244户1073人。2014年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将山区交通不便的119户442名群众进行了易地搬迁,一改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

  “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我们村以‘一十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按照‘景村联动、城乡结合、统筹推进’的思路,以产业培育为创新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村里基础设施完善好,把旅游的氛围营造好,希望更多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走上致富路。”池沟村专职化党组织书记岳晓斌感慨地说。

  据了解,池沟村探索推行“党建+乡村旅游+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模式,整合100万元入股旅游船舶公司1家、年分红5万元,合作社3家、年分红6万元,累计达22万元,带动发展农家乐40户,从业人员210余人,年收入10万元以上农家乐达到10户,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不足2000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14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80户355人减少到1户3人,2018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

  “池沟村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以池沟村为排头兵的甘南州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成功入围2018世界旅游减贫案例。”岳晓斌一一给记者介绍着池沟村获得的荣誉。

  不仅如此,池沟村还积极推进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在全村农家乐发展中,党员经营户和非党员经营户结成帮扶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对帮扶成果明显的进行表彰奖励,在一对一帮扶机制的激励下,全村农家乐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为林下采摘、种养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逐渐出现了池沟虹鳟鱼、“小崔”土鸡等一批依托乡村旅游成长起来的特色产业。

  从山上搬下来的村民李红平将自己的院子收拾干净,腾出了5间客房开起了农家乐。今年七、八两个月他家靠农家乐纯收入就超过1.5万元。旺季忙农家乐,淡季就出门打工补贴家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李红平说,这完全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他们家能从山上搬下来,他已经很满足了,这两年村里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他对经营好农家乐充满了希望。

  通过实施农户住房风貌改造、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村道巷道硬化亮化、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等项目,池沟村实现了村组道路网络化,人居条件特色化,山水田园绿色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村民茶余饭后散步、读书看报、跳广场舞都有了去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

  “池沟村现在是搭旅游的车,吃旅游的饭,挣绿色的钱,奔小康的路。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党建+乡村旅游+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强做优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倾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高颜值旅游目的地。”岳晓斌对池沟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州交通大学志愿者发起捐衣“暖冬行动” 兰州交通大学志愿者发起捐衣“暖冬行动”
  • 点亮“创文地图” 见证兰州变化 聚焦“文明城市”创建故事大型“融媒”接力采访活动启动 点亮“创文地图” 见证兰州变化 聚焦“文明城市”创建故事大型“融媒”接力采访活动启动
  • 落实冬防 我市全力守护“兰州蓝” 落实冬防 我市全力守护“兰州蓝”
  • 甘肃省两景区荣登10月5A级景区品牌百强榜单 甘肃省两景区荣登10月5A级景区品牌百强榜单
  • 来源可查 去向可追 责任可究 兰州市全面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管控 来源可查 去向可追 责任可究 兰州市全面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管控
  • 向着幸福出发——麦积区社棠镇石岭村脱贫攻坚见闻 向着幸福出发——麦积区社棠镇石岭村脱贫攻坚见闻
  • 【脱贫攻坚 】麦积区马家山村: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脱贫攻坚 】麦积区马家山村: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 “青暖衣冬”行动关爱贫困学生 “青暖衣冬”行动关爱贫困学生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宁县自然资源局宁县储备补充耕地核查项
2   合水县审计局购置电脑等办公设备采购项
3   广河县民政局广河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4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LED电子大屏
5   甘肃政法大学社会工作TPR综合教学实验
6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腹腔镜系统政府采
7   甘肃省公安厅购买网安急需服务项目第三
8   就业“组合拳”助力白银市脱贫攻坚
9   白银平川区干部周超入选2020年甘肃省优
10   海报|@甘肃人 选购冷链食品要注意什么?
11   白银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市委书记苏君
12   白银市委市政府听取有关部门“十四五”
13   顺应时代要求 回应人民期盼——白银市
14   白银市政法工作集中宣传协调会议要求
15   白银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动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