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萃 >> 选读

我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

20-12-11 11:38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所谓“紧日子”,通俗说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我党在历史上多次遭遇艰难困境,为此,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过“紧日子”,省吃俭用,先后大规模地开展节省运动,有力支援了革命和建设。这些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和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克勤克俭、厉行节约逐渐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和行为习惯,成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

  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今年,我们肩负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任,又叠加疫情防控挑战。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根本上说,是党执政为民、永葆初心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土地革命时期:

  党员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并广泛开展节省运动

  1927年8月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出现严重的物资匮乏,导致军民生活极其困难。为应对危机,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自愿地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同时还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以充裕革命经费、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

  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厉行节约。例如,毛泽东同志当时只有一床连棉花带布不到3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衣服只有两套,而且还打了很多补丁。中央苏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都是一双草鞋、一顶雨笠。可见,过“紧日子”,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当时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党和中央苏区政府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口号,在中央苏区群众及苏维埃机关团体中开展节省运动,全力以赴支持在前线作战的红军官兵,有力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供给。“节省每一个铜板”成为当时中央苏区一句响亮的口号。

  1934年3月,《红色中华》号召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及各学校,“节省每一个铜板”来帮助战争。1934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也要求中央苏区工作人员自带伙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回家背米去机关吃。中央机关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党员群众积极响应。闽西有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中央苏区干部访贫问苦、节约奉公的动人形象。

  中央苏区的节省运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绩。经中央审计委员会核查统计,中央各部门1934年4~7月的开支总和比2月份减少625876元,节省款项共计87896.208元。这只是金库收到的数字,实际节省的数目远不止这些。中央各部门不仅完成了4个月节省80万元的目标,而且还比计划数超过近1倍即130万元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

  积极开展节约运动并实施精兵简政

  抗战时期,尤其是1940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时期,财政发生严重因难。因此,党员干部群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齐心协力渡难关。例如,毛泽东同志居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同志睡土炕,彭德怀同志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同志戴着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

  陕甘宁边区还积极开展大规模的节约运动。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号召党政军民学全体动员,厉行节约,养成爱惜公物的习惯与切实朴素的作风,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连队设立组织节约委员,互相勉励,互相督促。在机关、学校中开展严格的节约运动,包括:确定编制后非经上级允许,不增加人员马匹;极力减少客饭与招待;减少杂务人员与马匹的使用等。面对陕甘宁边区遭遇的困境,推行了群众性的节约运动,并且还创造性提出选任节约委员和订立节省公约等方式。

  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实施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省民力,解决“鱼大水少”的矛盾。1942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提出:克服今后物质困难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但仍然是有力量的……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实行精兵简政成为摆脱当时各个抗日根据地困境的一剂良方,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和浪费性的支出,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

  与此同时,党的中央机关也进行了调整和精简。1943年3月通过的《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党务研究室、政治研究室、中央研究院一部分、图书材料室合并成中央研究局。为了集中统一各地民众运动,还将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合并成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党的中央机构调整和精简后,更加简便与灵活,事权更加统一与集中,更能增强中央的领导效能。

  在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倡导过“紧日子”,一方面开展厉行节约,一方面实施精兵简政,党中央机关也同样进行了精简和调整,而且把厉行节约和精兵简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精兵简政,一大批编余人员和干部投入到了生产一线,明显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从物质和精神上,为渡过困难时期和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

  提倡勤俭建国并实行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是基础薄、国力弱、收入少、开支多,因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过“紧日子”,勤俭建国,并实行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屡次强调要勤俭节约、勤俭建国。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3个条件之一。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呼吁:“必须继续厉行节约,精打细算,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可见,为了克服当时的困难,必须学会过“紧日子”,而且厉行节约原则不仅是困难时期短时间的坚持,即使国家富强起来了,同样也要坚持。

  另外,中国共产党还发动了全国性的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运动,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党报党刊也增加了对增产节约政策的宣传力度。1951年11月,《人民日报》社论明确指出:增产节约“不只是解决某些困难的临时手段,而是建设人民国家的根本方法”“增产节约是贯穿到一切方面的总方针和总任务”。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该决定要求,人民解放军应采取精兵政策,实行整编,减少现役人员;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紧缩人多事少的机构,补充事多人少的方面。取消那些可有可无的机构,有些机构和团体可以归并、兼办或者合署办公;进一步团结、教育和依靠工人和农民,订立爱国公约,组织竞赛,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

  这次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效。1952年1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向中央报告了《关于全国增产节约运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据统计,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达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11.6亿元,生产和基本建设成本节约13.7亿元,流动资金节约6.4亿元。因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增产节约运动顺利结束。

  此后,增产节约和反对浪费的工作实际上一直在延续。例如,1953年初的收支相抵将发生赤字21.5亿元。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中共中央再次决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等。

  三年困难时期:

  领导干部带头“勒紧裤腰带”,并精减职工、压缩城镇人口

  由于“大跃进”“反右倾”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1959~1961年,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团结群众,同心同德,共渡难关。领导干部带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形成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凝聚力。

  一方面,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对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战胜困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例如,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主动下调每月粮食定量,中南海每位工作人员也都跟着下调。毛泽东同志还宣布:“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过定量。”毛泽东同志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全国人民咬紧牙关,把口粮定量都减到了最低限。另一方面,为了过“紧日子”以渡难关,还大规模精减城镇职工和人口,许多城市职工听从党的召唤,回到农村落户。

  1962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即“五月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减少城镇人口1000多万人、精减职工870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精减职工1000万人以上。

  1963年7月,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顺利结束。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减少粮食销量138.4亿斤。由于城镇人口减少,节省了国家工资开支,粮食购销量相应减少,同时就减轻了农业负担。这对于缓解农村灾情,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具有重大意义。

  三年困难时期,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大规模地精减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并得到广大城镇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当时较快地走出困境。

  如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抵制腐败,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仍需要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使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凝聚人心、共克时艰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选自《人民论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会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会
  • 【飞阅甘肃】苇黄时节 张掖万亩芦苇开镰收割 【飞阅甘肃】苇黄时节 张掖万亩芦苇开镰收割
  • 兰州:一次漫长曲折且暖心的失物找寻 兰州:一次漫长曲折且暖心的失物找寻
  • 甘肃肃南:G213线东山隧道掘进正酣 甘肃肃南:G213线东山隧道掘进正酣
  • 劲刮“丝路风” 掀起“敦煌热”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16日起连演三场 劲刮“丝路风” 掀起“敦煌热”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16日起连演三场
  • 图解|甘肃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看看省委书记怎么说   图解|甘肃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看看省委书记怎么说
  • 漫路村:凯博带动奔小康 漫路村:凯博带动奔小康
  • 临夏县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工人正在制作砖雕作品 临夏县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工人正在制作砖雕作品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
2   【飞阅甘肃】苇黄时节 张掖万亩芦苇开
3   兰州:一次漫长曲折且暖心的失物找寻
4   甘肃肃南:G213线东山隧道掘进正酣
5   兰州轨道交通的“保健医生”
6   石永耀:城乡公交的“硬核”司机
7   张杜娟:家政行业的“高学历”翘楚
8   兰州:交通安全“一盔一带”进乡村
9   兰州安宁区首个智慧书屋启用
10   兰州西固区先锋路三姓庄社区:“微服务
11   养老金存折换成社保卡后老年人适应吗?
12   劲刮“丝路风” 掀起“敦煌热” 经典舞
13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
14   图解|甘肃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看看省
15   不论“有码无码”出行更便捷更有温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