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请总书记放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记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的美丽蝶变

21-02-19 10:55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管理员

  □ 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记者 李慧玲 张佳斌 李艳丽

冬日里的元古堆 张佳斌 摄

  元古堆村地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西南部,三面环山,高寒阴湿。这里曾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喝的“黄泥汤”,走的“羊肠路”,住的茅草房,201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465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村民们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拦路虎”。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这个偏处一隅的小乡村沸腾了起来,也让乡亲们心中的美好向往升腾起希望。春寒料峭中总书记亲切地与乡亲们拉家常、问冷暖、听心愿。当听到乡亲们生活还很困难时,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此,干群携手,砥砺同心,向贫困全面宣战。短短几年,元古堆村破茧蝶变,羊肠路、茅草屋、黄泥汤……这些贫困的代名词已尘封为历史。如今的元古堆村,鳞次栉比的新居内欢声笑语,宽阔平整的马路上车辆穿梭,呦呦鹿鸣,百合花开……在陇中厚重的黄土地上,元古堆犹如吹落黄沙下一颗璀璨的明珠,迸放着夺目的光彩。

  2018年,元古堆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81元,是2012年的近10倍。在元古堆村,乡亲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共产党”,质朴的话语中饱含了对党无尽的感恩之情。从“苦瘠甲天下”的陇中大地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到荣膺“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元古堆村的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的中国减贫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元古堆村当支书”

  沐党恩并肩同筑小康路

  逢盛世携手共圆中国梦

  这副对联书写于元古堆村村口高大气派的牌坊之上,表达了元古堆村村民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不懈追求。

  冬日清晨的元古堆,一派宁静的田园景象:阳光漫透群山,洒在落满白雪的枝丫上;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点缀在阡陌交通之中……

  在村史馆,记者见到了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惠军,他说:“为了纪念元古堆村拔穷根、摘穷帽,群策群力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我们建起了元古堆村村史馆。”

元古堆村村史馆内景 张佳斌 摄

  在村史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张贴于两侧墙面的巨幅村容村貌新旧对比图。当记者看到元古堆村的旧貌时,不禁感叹:和如今的元古堆村相比,如同两个世界,土坯房,泥土路,生活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

  朱惠军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以前,要是两个渭源本地人吵架了,一个人会奚落另一个“你就像元古堆人一样”。因为当地闭塞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元古堆”在当地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但通过多年的发展,元古堆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别说是村里的群众,我出去以后,都会很骄傲地跟朋友们说,我在元古堆村当支书。”朱惠军自豪地说。

  困扰元古堆村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朱惠军说,当年进村必须经过一座简单的便民桥,稍大一点的车辆都无法通行。习近平总书记当时视察时,由于乘坐车辆无法过桥,总书记便从村口下车,徒步走进村里。

  为彻底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元古堆村在2013年打响了修桥补路的战役。不到3年,元古堆村就完成道路油化13.5公里,社内巷道硬化16.99公里,实现了道路硬化全覆盖。2020年6月,渭源县委县政府又筹措资金,对离主干道1公里以内的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对距离比较远的进行砂化,共计6.92公里。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元古堆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5年,元古堆村在国务院扶贫办和甘肃东海高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建设了渭源县第一座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按照村企联建协议,光伏电站收益每年固定为村集体分配20万元。

  光伏发电板的下面是大片的空地,如何把这些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发展产业,元古堆村党支部副书记董建新有清晰的谋划:种植市场价1000元一斤的羊肚菌。

  其实,在2018年的时候,就有一家公司在光伏板下试种过100多平方米的羊肚菌,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产量没有搞上去。2019年,董建新在成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又试种了两亩,结果竟是一颗都没有种出来。“这对我们打击很大,但我们没有放弃。2020年4月,我们到康乐县学习后,引进了他们的菌种,又种了11亩。经过精心管理,现在每亩产量可达350斤,产值是25万元左右。”董建新说。

  这次成功,让董建新看到了羊肚菌种植的巨大潜力。他计划通过产业联合社,今年在全县推广种植100亩羊肚菌,并在年底前掌握核心种植技术,生产菌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元古堆村因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天气最热的时候,气温也仅有20多摄氏度,是一处绝佳的避暑胜地。“我们这边的植被还可以,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客观基础。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我们引进了圣源公司,对这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同时,村上在2019年5月成立了感恩山乡旅游公司,兰州、定西、天水等地的旅行社纷纷前来和我们对接,去年仅端午节一天就有5000多名游客来这里参观游览,梅花鹿、划船、野餐、垂钓等,让城里的游客很满意呢!”朱惠军告诉记者。

  来元古堆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些游客提议说:“你们自己种植的中药材、食用百合、羊肚菌、香菇等农产品都很优质,我们想买一些回去,但售卖的多是散户,不方便一次性购买,可不可以集中销售?”

  这些话激发了朱惠军的灵感,他说:“2020年下半年开始,村里就开办起了电商中心和农特产品展览馆,可充分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增加农户收入,还可以通过农特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元古堆、关注元古堆、支持元古堆。为更好地销售产品,我们准备对这些优质农产品进行精细包装,并计划在2021年‘五一’旅游季来临前推出。”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元古堆村构建起了以百合、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增收体系。全村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入社的全覆盖,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希望总书记再来元古堆看看”

  “这地里种的是冬小麦吗?”

  “是的,总书记。”

  “那种完冬小麦后再种啥?”

  “再不能种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无霜期只有130天。”

  “这里夏天是不是很美?”

  “夏天时候这里的景色非常美,漫山遍野全是绿树。”

  ……

  这段对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元古堆村老党员马岗的路上发生的,回答的是元古堆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海东。今年65岁的刘海东精神矍铄,在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元古堆村的情景时,眼神都亮了起来,“总书记当时说的每一句话,我都用小本子记了下来,时刻勉励着自己。”刘海东说。

  从2001年12月担任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至2017年2月卸任,刘海东既是元古堆村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又是元古堆村华丽蝶变的见证者。

  曾几何时,元古堆村的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严重制约着元古堆村的发展。

  “村里的电力设施很差,只能带起小功率的家用电器,大功率的根本带不起来,当时村里的电力更多是用来照明。后来经过改造,现在全都用上了动力电,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刘海东告诉记者。

  如今,驾车从渭源县城到元古堆村,一路上都是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而在2013年以前全部是狭窄的土路,一下雨就成了“烂泥路”,“出不去,进不来”成为元古堆村百姓的“难肠事”。

  会川镇是渭源县最大的乡镇,元古堆村的村民们平时都需要去会川镇的集市上采购生产生活用品。正是由于当时的路难走,村民们出行都会穿着一双厚底黑胶雨靴。那时,雨靴成为每一名元古堆群众必不可少的装备,用刘海东的话来说,就是“晴天防尘、雨天挡泥”。现在,路修好后,村民们在农闲时更喜欢穿着锃亮的皮鞋出门,高跟鞋也成了村里爱美女人的标配。

  曾经,村民的吃水也是个大问题。天还没亮,村民们就得用扁担挑着两个桶去打泉水,一个来回就得花半个多小时,不方便不说,水质还得不到保障。“得益于引洮工程,元古堆人也吃上了甘甜的洮河水。”刘海东开心地告诉记者。

  刘海东在当村支书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要改善生活条件,就得从根本上增加群众的收入,而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导群众出门务工。但当时,有些村民辛辛苦苦外出务工一年,却时常要不回来工钱,大家都不愿意再出门务工了。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收效甚微。这一切在总书记来了以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刘海东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极大激发了元古堆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村民们积极外出务工,现在几乎每户都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同时,随着各项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村民们也不再担心工资拖欠的问题,大家外出务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同时,刘海东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改变以前只种植小麦、青稞、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传统,不断加大当归、党参、食用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群众的收入越来越高。

  现在的刘海东选择“退而不休”,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村上召开的各项会议,为元古堆村的发展继续出谋划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思想观念有些跟不上了。现在,乡上经常派村里的年轻干部外出学习,开阔眼界。学成归来后的年轻人也已经挑起了致富能手的担子。希望在这些年轻人的带领下,元古堆群众的收入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名老支书,刘海东看到元古堆村现在的变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恳切地告诉记者:“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元古堆看看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给总书记汇报一下,元古堆的群众越来越富裕了!”

  “踏踏实实干 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到村民曾玉成家,一进院子,一辆崭新的白色SUV停放在车棚下面。这辆车是曾玉成在2020年6月花了9万元购买的,对这名朴实憨厚的庄稼汉来说,这辆车是他的宝贝疙瘩,也是他幸福新生活的见证。

元古堆村村民曾玉成与自己的爱车合影 张佳斌 摄

  穿过别院,三间漂亮大气的砖瓦房亮相在眼前,仿佛讲述着主人一家这些年发生的巨变。掀开门帘,进入主屋,炉火散发的温暖气流迎面而来。曾玉成的女儿看到家里来了客人,急忙起身相迎。

  环顾屋内,现代化的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茶几上的果盘里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另一个盘子里盛着黄灿灿的农家饼。“大家快坐,尝尝这饼,这是用自家磨的面做的,香得很!”曾玉成招呼记者坐定后,又拿起火钳子鼓捣着炉火,煮起了西北农村最传统、最受欢迎的“罐罐茶”。此时,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热烘烘的农家炕,还有炉子上沸腾着的罐罐茶,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农家图卷。

  “2013年以前家里很困难,刨去吃喝,连零花钱都剩不下来,那时候给媳妇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说起曾经的生活状况,曾玉成连连摇头,“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我有次带了一个在兰州做百合生意的老板来家里收百合,就是因为路太烂了,车都上不来。好不容易上来了,装上货,下山时,三轮车又陷在烂泥路里走不动。我只好拿着木板垫在车轮下面,一点点开下了山。那个老板那次被吓跑后,好长时间再没来过我们这里。”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元古堆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烂泥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家家户户都富裕了起来。”曾玉成言语间满是喜悦。

  2014年,曾玉成在院子里加盖了东、西两间房屋,又将主屋的外墙面贴上了白净的瓷砖。同年,曾玉成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全部用来栽种百合。喜获丰收后,他又联系上那位被“吓跑”的老板,将收获的百合全部销售了出去,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为接下来的发展打牢了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曾玉成现在种了40多亩百合,还种了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2020年共收入近20万元。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曾玉成用自己的勤劳努力改变了贫困面貌。作为元古堆村的一员,他走过的脱贫之路也成为元古堆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田家河乡政府为曾玉成家颁发的“致富家庭示范户”“幸福家庭”两块金灿灿的奖牌,就是对他们脱贫致富的最大肯定。曾玉成非常珍惜这两份珍贵的荣誉,并将这两块奖牌并排挂在屋内最显眼的位置。谈到未来的打算,曾玉成简简单单地说:“庄稼人就干好地里的事,踏踏实实干,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元古堆村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元古堆人变富了,这种富不只是钱袋鼓了,脑袋也活了,以前“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的人不见了,大家比得更多的是走南闯北赚大钱。如今的元古堆村因脱贫而变美,“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经济作物遍沟梁”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元古堆展示的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梦想,诠释的是中国共产党志坚如磐的诺言。这里正在加速变革,展现在元古堆群众面前的,必将是一条物阜民丰、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