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着力打造“精致”城市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之城、活力之城、陇蜀之城”的定位,充分利用山水相依、地势狭长的城市空间,着力打造“精致”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使广大市民在优美的城市环境中,真切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精心编制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对城市总规和修建详规进行了修订完善,推动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规划“多规合一”。依托区位特点,做足山水文章,切实把“两山夹一河”的地理劣势转变为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了以两水、吉石坝、旧城区、东江新区、汉王五大区块为主的城市发展布局。成立了规划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研究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形成了事前把关、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市区控制性规划,严厉打击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从群众最盼望、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完成了污水处理厂易地新建、两水后坝水源地保护、城区供热扩面、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等系列生态工程,拆除、改造燃煤锅炉97台,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5.7%,供热面积达115万平方米。实施了路灯升级、巷道硬化、公厕改造、夜景照明、停车场配建、过街天桥等便民项目。完成了棚户区改造项目19个5455户,新开工建设320户,对302栋涉及8325户老旧小区住宅正在进行改造,建成了东至汉王罗寨、西至两水后坝长达22公里的长江大道,构成了“三横两纵”总面积达223万平方米的道路网络,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了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3%。
创新管理体制,推行精细管理。将城市管理工作力量下沉到街道基层、把城市执法和社区管理人员划分到具体街面,构建了以城市507个网格为依托,集数据采集、分析、共享、应用为一体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城市管理工作步入经常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轨道。对城区环卫保洁通过购买服务实行市场化运营、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实现了常态化保洁、机械化作业。持续推进“城市双修”,改造城市外立面,亮化楼宇和公路桥体,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清理破损户外广告牌及条幅小广告,规范门头牌匾。以油橄榄、花椒两大产业为主题,在城市楼体和公共建筑增添“橄榄绿”、涂上“花椒红”,将特色产业元素融入城市路灯、标牌、雕塑、主题公园之中,彰显产业特色,丰富城市内涵。对城市建筑外观、色调、高度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注重城市天际线、楼际线的协调和夜间城市灯光映衬,达到显山露水、和谐自然的效果,营造了静谧祥和的城市生活氛围。加快文化旅游、餐饮娱乐、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以“阶州夜市”“网红公园”“盘旋路地摊”为中心的多业态夜间经济,聚集了城市人气、拉动了城市消费、增加了社会就业,城市长居人口达20万人,流动人口达9万多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
重视生态治理,打造园林精品。按照“水系五城、绿满两岸”规划布局,以白龙江“母亲河”为依托,修复生态,打造水景,使天更蓝水更绿,引来了成群白鹭、苍鹭、鸳鸯、野鸭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在白龙江河谷休憩繁衍。武都城区连续多年呈现群燕栖息电缆线奇观,被人们称为“城市生态五线谱”,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全省排名第一。加大城区南北两山和白龙江两岸绿化进程,打造百公里油橄榄产业带;按照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加强城区供排水管网建设,对城区所有排洪排污沟道进行修缮并定期进行清淤作业;加大南北两水生态治理,对北山11条泥石流沟道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修建拦挡坝22座,挡土墙、排导堤、截水渠5.5公里,城区防洪设施经受了2020年“8·12”百年一遇暴洪灾害的考验,实现了城区无内涝、南北两山森林全覆盖的治理成效。采取固堤固桥等措施,高质量、高品位打造滨江步道、北峪河休闲文化景观长廊、南桥路桥景观,拓展了城市空间。在白龙江沿线打造集江南风情、民俗文化、儿童游乐为主题的东江水公园、白龙江湿地公园、滨江公园等连体滩地生态精品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纳凉的主要去处和网红打卡地。在钟楼滩、江南街道打造体现武都历史文化的钟楼公园和鼓楼公园,“两园呼应”,底蕴厚重,营造了“陇上江南”的雅致风韵,展现了亚热带气候的独特风光,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实现了宜居宜游宜商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目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