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以绿色发展促乡村旅游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走进崇信,绿色拥抱城市,花团铺满原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崇信县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依法治理各类环境问题,紧扣34项创建指标,逐项攻坚落实,让广大群众看到了文明创建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参与热情日渐高涨,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今年春季以来,在崇信县锦屏镇杜家沟面山上,全县2000多名干部和群众一道,挥锨扬镐,浇水扶苗,完成造林绿化1.85万亩,使全县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亮。占道经营少了,墙面“牛皮癣”不见了,生活小区变美了,道路畅通无阻,环境干净整洁……这一切改变,得益于全县文明创建工作的持续升级。
2020年,崇信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卫生县城。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侯惠娥介绍说,县里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持续整治各社区内小广告及卫生死面、死角,改造升级农贸市场,集中整治“六小”门店,延长城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保洁时间,实施了滨河路西段延伸、巷道硬化、集中供热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公厕修建、污水厂提标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县面貌持续改观。“我们随时盯着路面,哪里有垃圾,就马上清理。”环卫工人喻淑梅说。
同时,崇信县大力推行“河(湖)长+警长”巡查监管模式,部署开展了保护母亲河“零点行动”、新窑矿区环境治理大会战、河道沟道治理、违法违规采砂“清零”,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
随着全域无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的逐步深入,一些影响农村面貌的顽症痼疾得到彻底根除。在防范土壤污染、促进土壤修复方面,崇信县大力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煤矸石、畜禽废弃物、面源污染集中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地膜“以旧换新”,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里的环境在变,生活也在变。在崇信,龙泉寺周末假日游、黄花乡十里杏花、黄寨镇千亩油菜等乡村游成为游客的新选择。
龙泉民俗文化村毗邻崇信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泉寺。借助这一区位优势,镇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集牡丹观赏、婚纱摄影、舞台观景为一体的牡丹观光园。开办风味小吃店12间,黄寨饸饹面、崇信牛肉、崇信苹果深受游客青睐。
“乡村旅游搞起来了,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崇信县黄寨镇大麦沟村党支部书记岳雷说,村里依托旅游产业,引导群众从事特色农产品种养,栽植优质核桃750亩、油菜150亩,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崇信县把旅游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积极争创全省、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心打造了风景名胜游、名木古树游、人文古迹游、民俗风情游、牡丹观光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实施龙泉寺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建设,推出了“夜品崇信、夜购崇信、夜娱崇信、夜游崇信、夜宿崇信”5个旅游消费项目。黄寨镇马寨村、锦屏镇梁坡及平头沟村、新窑镇西刘村等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每年吸纳接收劳动力800余人(次),年带动农户增收40余万元。□(赵富生)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