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 陈润羊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将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我省必须系统谋划、主动作为,方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既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重大机遇,这就需要我们有效把握机遇并积极应对挑战。
碳排放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低碳转型的任务艰巨。目前,我省的工业结构以资源生产、原材料加工为主,城镇化率仅仅过半。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2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1.66个百分点,意味着城市化驱动的发展将对“双碳”战略实施带来巨大的降碳减排压力。2018年,我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3亿吨,占全国105.16亿吨的1.55%,位列全国30个有数据的省区市中(西藏无数据)的第25位。我省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大,2019年为0.89吨/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我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五年累计单位GDP二氧化碳要降低28%。有研究显示,全国有52.35%的城市碳减排压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这一比例在甘肃最高,达66.67%。
全省涉及低碳排放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整体现代产业体系不够完整,在低碳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的巨大空间尚待挖掘和开发。我省也面临着产业基础老化、低级化以及特色产业不突出,龙头企业不突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受限等不足,致使绿色转型压力大、任务重。
与此同时,我省也有“双碳”战略实施潜在的比较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巨大政策机遇。全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河西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800~6400兆焦/平方米。河西等地的风光电资源丰富,在清洁能源的发展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低碳产业体系的潜在优势。随着全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在面向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开放发展条件下,与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相关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作为后发地区,我省也具有学习先发地区和国家关于低碳技术及产业开发发展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进而在“双碳”战略中塑造竞争优势,将是我省未来10年乃至40年的重大命题。
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的路径
一是系统谋划“双碳”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研判未来低碳发展的趋势,根据全省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组织由产学研各领域代表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战略谋划和策略策划,进而由省政府牵头制定全省层面的“双碳”战略规划,明确中长期“双碳”战略的发展目标、重点难点、障碍短板、攻坚行动等基本路径,制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从相对脱钩到绝对脱钩的路线图。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实施与衔接、指标考核与干部激励、全省统筹与县市联动、低碳产业培育与扶持、碳减排压力动态监测与反馈、重点行业与不同区域协同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二是明晰低碳产业培育的方向和路径,夯实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在深入了解碳达峰、碳中和背景、我省低碳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清洁能源产业的现有基础,培育和壮大低碳产业相关的研发、制造、服务等产业体系,夯实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这是甘肃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我省新能源(风、光电)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具体包括:规模、产值、就业人数;摸清现有企业及行业在整体低碳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与外省合作的情况;研判低碳产业未来发展可能培育的方向和重点;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和支持措施,省委、省政府做好前瞻性部署和全盘性布局。
三是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水平。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巨大挑战,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将越来越重要。CCUS技术不仅仅服务于“双碳”战略,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产业体系构建。基于此,我省要共建全省的产学研CCUS平台体系,加大经费支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主体的积极性,并引导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相衔接的科研攻关平台。
四是以全国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为功能定位,布局和加快发展全省的新能源产业。“十四五”及其以后的时期,风电光伏等将成为清洁能源增长的主力。甘肃的风光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空间巨大,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的优越条件。立足河西地区的现有优势,加快发展风电光伏产业,在推进就近开发消纳的基础上,加快向湖南、山东等省份的外送,并积极开拓新的外送省份。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积极发展安全高效储能技术,扎实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推广建设智能电网。
五是持续推动全省的低碳转型,破除不利于“双碳”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遏制“两高”(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发展,加快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州的节能降耗责任,改进能耗和减碳等总量和单元控制目标的考核激励机制,抓好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精细化管理。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建立碳汇价值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信号引导企业和行业的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工作。□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
相关新闻
- 2020-07-10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 2018-05-10以绿色方案化解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