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 实施“四强”行动 实现争先进位

关于甘肃省实施“强工业”行动的认识和建议

2022-03-04 17:17 来源:甘肃《党的建设》杂志

  □ 张存刚

  甘肃省委十三届十五次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2022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的“四强”行动,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旨在实现甘肃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的重大举措。将“强工业”置于首位,则明确了工业经济发展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省会兰州市经济发展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甘肃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是对我省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准确判断,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回归和准确定位。与此同时,必须要强调“强科技”的重要牵引作用,确保我省在实施“强工业”行动中始终坚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甘肃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创新,创造甘肃工业新的辉煌。

  实施“强工业”行动,关键在于行动,核心在于找准路径,前提在于准确把握甘肃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资源与条件、问题与机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甘肃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工业发展潜力较大。甘肃工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全省和省会兰州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和今后,我省经济发展尤其是省会城市、主要城市经济发展能级提升乃至县域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强工业”势在必行,必须强力推进。我省“强工业”具有较好的生产和资源要素,在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可利用土地和电力、科技和教育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国家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等重大发展机遇叠加,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利用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整合并优化配置省内外生产和资源要素,有效利用国家政策和投资,将我省资源优势转换成“强工业”产业经济优势,实现工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我省应综合各方面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谋划形成对应的“强工业”具体项目和方案。同时,也要明确认识到,甘肃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总体规模偏小、总体实力不强,工业结构层级低,处于产业链低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技术支撑和相关配套制约较大等现实问题,从而针对“强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形成明确可行的解决思路及措施。

  要着力解决“强工业”的认识不到位问题,信心不足问题,系统设计和规划问题,组织领导问题,企业家引进、培育、作用发挥和激励等问题,营商环境优化和提升等问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问题,为“强工业”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机制环境保障。必须明确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工业强则产业兴、经济强,只有以工业为主导,才能带动和促进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提升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整体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要用正确历史观看待我省工业发展问题,增强“强工业”的自信和动力。要将“强工业”明确作为我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与国家各方面战略举措相衔接的、可以有效利用国家支持的促进“强工业”战略实施的集成方案和政策措施,细化政策措施的责任落实主体并制定可行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确保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落实。要借鉴工业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投资和营商环境,完善各方面配套服务环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升工业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有效发挥的商务环境,激发创业者的创新精神。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贯彻落实“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要求,在确保我省工业经济基本面稳中有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优化传统优势工业,强力推进新兴工业产业发展壮大,提高工业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能源化工和有色冶金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区位熵排名前列的工业细分行业,在“双碳”国家战略背景下,其发展前景和潜力巨大。此外,我省的建材、食品加工等轻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且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要进一步用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实现比较优势可持续。要充分发挥我省独特且高品质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以及相关的消纳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中医药产业,实现深度化生产、品牌化运营。

  充分发挥兰州市在我省“强工业”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大力支持兰州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新材料、新食品、新能源、新算力产业集群,构建和发展绿色制造产业体系。重点引进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航空航天、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项目,重振“兰州制造”。利用好兰州新区这一国家级新区的平台和创新优势,运用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数据信息等产业,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高端智能制造新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大数据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将榆中创新生态城打造成清洁绿色产业园区。□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教授、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