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理论

坚持创新驱动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23-04-11 10:58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王俊莲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此,要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人才引领驱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内核是以高水平人才队伍、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此形成世界一流强国的软实力、硬实力,跨入世界人才发展和人才集聚舞台的中心位置,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引领驱动”,不但是对人才引领发展地位和人才驱动创新作用的高度概括,还重点强调了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驱动创新。因此,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不仅可以打造人才创新的集群共同体,系统谋划创新人才的集聚、协同、开放和智能发展,有效匹配创新人才高地和区域联动共享平台,进一步发挥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对偶效应,而且通过产业基础和人才结构相互塑造,进一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战略定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围绕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使用、激励、保障这些人才,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注重人才队伍的质量和贡献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但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相匹配的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流人才集聚度、产出度不强,人才创新力、竞争力不足,全球人才竞争优势不突出,顶尖创新人才匮乏,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产业骨干人才数量和质量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高精尖人才数量及影响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更大力度等。

  众所周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才竞争是顶尖人才集聚度的竞争、人才作用发挥的竞争、人才创新效能的竞争、人才制度体系的竞争和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是一流人才价值创造能级及其对国家、世界的贡献值和影响力的竞争。因此,在规模、数量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我国人才队伍的质量和贡献,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要我们围绕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在培养和引进各领域顶尖人才、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重点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扩大现代化建设中拔尖创新人才队伍规模;二是要创新人才组织形式和人才使用机制,提升人才引领驱动的效能。

  第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要进一步健全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进一步加强全局谋划和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尽快消除“人才工作政绩化、人才政策碎片化、工作力量分散化、工作利益部门化”等短板,逐步破除人才发展中“体制性分割、部门性分割、市场化分割、条块化分割”等问题。要全面提升党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战略构建能力、议程协同能力、治理整合能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人才制度建设,顺利推进全球人才高地建设,更好发挥我国人才治理体系优势。

  第二,加强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组织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聚焦重大创新领域,把优势科研力量配置到重大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形成一批优势特色明显、梯次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和创新团队。重点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集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布局建设一批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产业发展的科研机构、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要不断健全强化用人单位培养、使用、激励人才的主体责任,围绕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公益研究人才,建立遵循特定专业领域创新规律的人才评价模式和标准,建立尊重人才工作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的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和更加优化的人才评价、职称评定、晋升发展制度。

  第三,探索建立科学家人才管理新机制。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主阵地,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核心,探索实施“全球顶尖人才团队牵引工程”和人才寻访计划,探索建立“产才对接预核平台”,配套建设“类海外”“超海外”人才发展平台、“高精尖专”新型科研机构,实施科学家全权负责制。发起建立专业共同体、科学共同体、行业共同体等权威行业协会,支持其对接国际一流水平机构并引领我国专业人才职业化发展。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科研力量、科研资源特殊调配机制,探索建立基础研究特区、科学家人才特区,打造国家人才发展高地、人才制度创新高地。

  第四,建立重要人才政策综合协调机制。在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人才政策协同制定、统筹联动、协调推进、执行落实与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完善定期研讨制度和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围绕人才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统筹财政、税收、人社、公安、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人才政策,并进行整合,做到“政出一门”。

  第五,建立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体系。锚定“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这一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引领驱动战略,推动建立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人才大数据系统,健全完善相应产业链人才开发、使用效能等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人才发展通道和制度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最具支撑力的人才力量。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