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2024-01-22 15:02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6.2级地震突袭我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房屋及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地震发生后,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及李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连夜抵达灾区,现场指挥应急救援。省级相关部门、临夏州和积石山县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解放军、武警官兵也紧急驰援,争分夺秒解救被困群众……各方抢险力量迅速向灾区汇集,救援物资紧急运往灾区,一系列抢险救援工作及时开展、有序推进,充分表明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充分显示全社会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大爱力量。

  奔赴一线 抢险救援

  灾情火急,人命关天。

  抓住时机、抓紧时间抢救人员,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震情,我省第一时间成立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震二级应急响应,组织各级、各部门负责人与县乡村干部和救援队伍混合编组,对重点村展开拉网式排查,搜救受伤和被困人员,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灾情就是命令。

  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随即出动3支重型、12支轻型地震救援专业队和1支战勤保障力量,共1040名消防救援人员、140辆消防车、12只搜救犬紧急赶赴灾区救援,临夏支队25车130人先行抵达灾区。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出动400人赶赴灾区救援,森林训练大队、青海森林机动队伍共500人同时做好增援准备。此外,应急管理部还调派工程抢险、安全生产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60余人赶赴灾区参加救援。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就地投入抢险救援;西部战区约300名官兵连夜出动,于12月19日凌晨4时到达积石山灾区;武警甘肃总队出动300余名官兵、40多台车辆,担负起清障保畅工作。

  “地震发生后,我们支队迅速集结队伍,200名武警官兵在受灾较为严重的刘集乡阳洼村、高李村等4个村开展救援工作。”武警临夏支队副支队长景万红说,截至12月19日凌晨4时许,武警临夏支队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洼村救出35名受困人员。

  凌晨的积石山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救援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一刻不敢松懈,行进再行进,搜救再搜救。

  “这家房子塌了,下面埋着两个人。”有村干部向救援人员求救,十多名消防救援人员开来挖掘机,拴着钢丝绳,把厚重的预制板一块接一块地吊出去,并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土石碎片,当看到被埋压人员的衣角时,救援人员趴在废墟上一点一点地用手清理,直到将被埋压人员救出。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绝不放弃。”兰州支队的现场指挥员说完这句话,又带着队伍赶往下一个救援点。

  在刘集乡阳洼村,这里的部分房屋受损严重,大多群众已转移至安全地方,现场武警、医疗、应急抢修等救援力量全力搜救被困群众。

  截至12月29日15时,经过现场反复排查,逐人逐户核对,确认灾区无失联人员。

  抢险救灾,以“通”为要。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公路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积石山公路段40余人顶着严寒与时间赛跑;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省市县三级指挥中心人员迅速到岗到位,组织临夏公司对所属变电站、供电线路及电力设备进行全方位特殊巡视检查,同时按照积石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部署,为部分停电用户和居民临时安置点提供临时电源保障;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全面开展震后排查,发电设备及大坝设施均运转正常;中国移动甘肃分公司派出专业队伍在多个受灾点全天候值守,确保信息畅通。

  地震发生后,我省及驻甘公路建设企业,积极组织人员力量,调集物资装备,开赴地震灾区,展开抢险救援。

  省公航旅集团迅速动员部署临夏片区各项目各单位连夜开展人员、工程实体、设施设备等安全情况排查工作,第一时间派出先遣救援队赶赴灾区,配合属地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救援。

  省公交建集团组织力量对临夏S34双达一级公路进行清理,就近抽调临夏、甘南片区项目单位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投入17台机械设备,进入灾区抢险救援。集团所属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应急保障点,为过往救援车辆开辟加油绿色通道,对带有“12·19救援”字样的车辆免费供应餐饮。

  随着大量救灾物资陆续运抵,地震灾区部分通道出现拥堵,一些农村公路因狭窄造成通行不畅,存在救援车辆错车困难、影响物资转运等实际问题。为全面畅通积石山地震灾区救援通道,12月20日晚,省交通运输厅决定展开“零点行动”,在夜间时段全力错峰施工、交替作业,争分夺秒对灾区农村公路全面进行排危拓宽。

  全力以赴 守护生命

  地震发生后,在国家专家组的悉心指导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原则,把受伤群众集中到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接受救治。各级医疗机构开设“绿色通道”,对轻症伤员就近收治,重症伤员经处置后快速转运至省、州级医院,保障医疗救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我们第一批救援的医护人员3点半就到了,由手术车、检验车、X线车和保障车组成的‘野外流动医院’已经搭建了起来,目前已经开始投入运行。”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说。

  同一时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紧急集结的16名抗震救灾医疗队员,也已抵达积石山震区。该医疗队由创伤科、骨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普外科、护理部及公卫科的骨干成员组成。

  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设在大河家镇,地震中,医院房屋出现了多处裂缝,值班的医护人员抢出了紧要的医疗器械,就地在医院院墙外搭起了救灾帐篷,紧急收治伤员。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所有在院的危重症、重症患者,均在国家专家组的全程指导下,由省、市级专家共同开展救治工作,并对省级医院收治的部分伤员开展了远程会诊。

  地震发生后,临夏州卫生健康委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统筹调配医务人员、救护车辆等医疗资源迅速投入到受伤群众救治工作中。同时,保障积石山县、乡、村医疗机构应开尽开,并在大河家镇、刘集乡、柳沟乡、石塬镇4个重点乡镇设立临时医疗服务点,配备医务人员包点工作,快速恢复受灾较为严重乡镇的医疗秩序。

  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安排,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作用,第一时间集结两支医疗队共计20名救援人员,星夜奔赴临夏州人民医院和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

  12月19日凌晨,兰大二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陈宇接到通知,随兰大二院首批由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地震定点救治医院——临夏州人民医院。

  深夜时分,陈宇到达医院急诊科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规范接诊流程、将医护人员重新编组、腾挪加设病区床位……为接收受伤群众做好准备。震后不到2小时,临夏州人民医院开始陆续收治转运来的伤员。陈宇说:“无论白天黑夜,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全力以赴精心施治。”

  时间就是生命。各省级中医医疗队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做好地震受伤群众的医疗救治工作。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应急医疗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临夏州中医医院和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

  甘肃省名中医、中医骨伤科专家刘建军介绍,将中医药技术运用于救治灾区伤员工作始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救治、疾病预防、伤员康复中的独特作用,体现出中医药的“简、便、验、廉”等优势。

  甘肃省中医院应急医疗救援队到达临夏州中医医院后,在省中医院中医骨伤科专家邓强的带领下,团队运用陇中正骨手法复位、采用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对多例地震伤员进行救治。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应急医疗救援队抵达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后,接管了四肢骨折和外伤患者较多的病区,对单纯骨折患者采用“消定膏”外敷,并内服特色中药制剂,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

  用心安抚 妥善安置

  随着现场排查搜救工作结束,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受伤群众救治。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国家相关部门向甘肃省调拨中央救灾物资,同时,我省紧急调拨火炉、棉鞋、帐篷等救援物资,保障群众安置取暖需要。江苏、宁夏、四川等省份调拨大量捐助物资运往灾区。此外,省财政厅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2000万元,帮助灾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我省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经统计,截至12月20日,共临时避险转移安置20457户87076人,紧急调拨帐篷、棉被、帐篷灯、折叠床、防潮垫等应急救灾物资128830件。组织调配馒头、方便面等食品和生活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不受冻。

  地震发生后,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连夜赶赴灾区一线,指导临夏州、积石山县民政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排查民政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受灾情况,及时转移受灾群众,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工作,并深入积石山县综合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刘集乡敬老院、银川乡敬老院进行现场指导。

  12月22日,省民政厅印发专项通知,组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临夏州、积石山县和对口帮扶的省、市、县相关单位,在抗震救灾中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号召各级结对干部认真落实“四必到”要求,立即开展走访慰问,全面掌握关爱对象受灾和温暖越冬等情况,协调落实各项救助保障政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各个临时安置点上,民政、应急部门调拨的棉帐篷已经搭建起来,临夏市赶来的国家电网应急供电车开始向受灾群众提供电源,受灾群众分批喝上了热水……

  “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受灾群众不会因为电力供应问题,出现受冻、挨饿等情况,现在能完全供应大河家镇的用电需求。”国家电网临夏市公司应急电力保障队负责人陈杰说。

  同时,我省统筹自然资源、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部门力量,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全覆盖震后地灾隐患排查。经排查,地震影响区域内有10座非煤露天矿山、5座煤矿、2座非煤地下矿山、5座尾矿库,已全部紧急停产撤人。89座水库水电站、重要河段堤防、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运行正常。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337处,排查出新增隐患点19处、加剧隐患点34处、灾害点8处,并实时开展监测预警,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地震发生后,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迅速行动,安排部署、严格落实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月19日凌晨3时30分许,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抽调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甘肃)第一批集结出发,于凌晨6时许即到达灾区,随后抽调的第二批队员及时赶赴灾区。

  省、州、县三级疾控队员通过收集掌握积石山县历年法定传染病数据,为下一步传染病疫情风险研判提供数据支撑;对灾区群众在安置点开展呼吸道和腹泻症候群症状监测;开展末梢水水质监测和食品安全监测;开展安置点生活区、垃圾点、牲畜掩埋点和临时厕所的日常消杀,同时进行防鼠灭鼠;印制、张贴地震灾后卫生防疫手册、宣传画,发动村医和村干部开展健康教育;紧急调集破伤风疫苗1.5万支备用,另冻结麻腮风疫苗8万支、甲肝疫苗12万支。

  为做好灾区群众心理疏导工作,国家和我省共选派28名心理专家,深入各医院病区、村户,对所有伤员及陪护、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干预。同时,省卫生健康委还抽调70名心理医生,组成35支心理疏导分队,奔赴积石山县灾区,走村入户为受灾群众开展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工作,并有全国近百名心理咨询专家线上为受灾群众和伤员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服务。

  在积石山县地震灾区现场,一些区域的临时安置点已开启炉灶,为受灾群众烧热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小米粥也发放到部分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手里。

  “子弟兵来了,我们心里更踏实了。”“住在解放军搭建的帐篷里,有热水喝,有热饭吃,有热炉子取暖,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温暖。”12月19日下午,在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46岁的村民马啓成指着正在搭建救灾帐篷的子弟兵说道。

  说话间,马啓成掀开了一顶帐篷的帘子:“你看,炉子、床、被子一应俱全,还有供大家休息的凳子。天寒地冻,能有这样的条件,实属不易。”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韩继忠说,在解放军和乡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袁家村及时完成了伤员救治、危房排查、帐篷搭建等工作,在此次地震中,袁家村没有出现重伤人员。

  马啓成告诉记者,12月19日早上,他和邻居们已经在袁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安置点吃了馒头、鸡蛋、方便面及牛奶等食品,在子弟兵的帮助下,他们努力共渡难关,并谋划重建家园。

  地震发生后,省农业农村厅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连夜派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实地核查和紧急调度灾情。12月19日,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正式上报了《关于恳请解决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农业抗震减灾资金的报告》。12月19日晚,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紧急下拨农业抗震减灾资金1.4亿元。

  随后,省农业农村厅指导积石山县尽快制定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加快组织实施,重点是对损毁的29万平方米养殖圈舍进行维修改造,对因灾损失的农业设施、水产养殖设施进行维修加固,确保当地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供应;支持当地及时做好灾后动物防疫、环境消毒、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资金保障 多方支援

  地震发生后,省委组织部从代省委管理党费中紧急划拨500万元,用于支持抗震救灾工作。省委组织部强调,这笔党费要及时拨付给基层,主要用于慰问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慰问因受灾严重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相关市县要根据实际从本级管理党费中落实配套资金,及时划拨给基层,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做到专款专用。

  省发展改革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紧急下达应急抢险资金37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抢修和恢复、受灾群众安置、卫生防疫以及学校、医院等重点公共设施维修加固,支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职工自愿捐款支援积石山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省直各部门(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截至12月20日,115个省直部门(单位)的党员、干部、职工已捐款1022万元,以实际行动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贡献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力量。

  省委统战部迅速行动,成立省委统战部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物资援助组、前方协调组、后方协调组,制定工作方案,统筹做好全省统一战线助力抗震救灾工作。省委统战部自筹资金150万元,紧急采购御寒衣物、食品药品等紧缺物资。灾情发生后,统一战线876家企业及个人捐款捐物1亿多元、1000澳门币,其中,701家企业及个人捐款2935万元,175家企业及个人捐赠物资价值7588万元,81批次价值1571万元的物资已到达灾区。

  省民委向全省民贸民品企业和委管社会组织发出倡议书,号召积极捐款捐物。

  省妇联充分发挥“联”字优势,广泛汇聚社会各界力量,积极筹措救灾物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各省市自治区妇联、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以及众多爱心企业、单位纷纷伸出援手,为地震灾区筹集善款及御寒衣物、棉被、电暖器、食品、儿童奶粉、药品、应急包等救灾物资。据了解,截至12月21日下午,省妇联为灾区募集到物资及善款超过3789万元。

  此外,省民政厅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县级民政部门提前足额发放2024年第一季度低保和特困供养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灾情受到影响。落实落细救助政策,对因灾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及时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受灾困难群众经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期救助、过渡期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采取临时救助等措施帮助其尽快渡过难关。

  加快建设 温暖越冬

  “我是立了‘军令状’的,必须要赶在今晚2点以前搭建完成梅坡村50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让这里的受灾群众能够全部入住。”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一级项目经理、二公司兰州新区负责人庄彦喜说。

  12月21日上午10时,在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空地上,3台大型起重臂正在加紧作业,从半挂车上将一套套折叠式板房吊装下地,几名工人做简单的辅助安装,一间活动板房便已然成型。起重臂将其依次放置在经过平整处理的空地上,一间受灾群众的“新家”便建成了,前后用时不到10分钟。

  3天内在梅坡村9个安置点搭建500间板房,提供1000张床,用于安置梅坡村受灾群众,这是中铁二十一局对灾区群众的郑重承诺。

  为此,集团迅速调集400余人投入抢建,截至12月21日15时,已经在梅坡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社、二社、四社、六社、十社、新农村、砖厂、广场9个安置点搭建活动板房360间,配套床、被褥和火炉等必备物品,并陆续接收转移受灾群众。

  走进梅坡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这里已经搭建完成了36间活动板房,部分受灾群众已于12月20日晚上入住。其中一间是村民马发土麦的新家,18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内炉火烧得正旺,家里1岁多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床上玩耍。“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中铁二十一局,能让我们这么快就住进了新房。”马发土麦说。

  时值隆冬,为了让受灾群众住得下、住得暖,连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建设更多的装配式活动板房用于群众安置。作为省属大型国有企业,甘肃建投也接到了快速承建100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的任务。

  12月21日下午3时许,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集中安置点,甘肃建投七建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这里加快安装活动板房。据介绍,甘肃建投筹调建设的第一批54套板房,已于20日晚运达陶家村,并连夜安装完毕,首批群众已经入住。随着活动板房陆续运送到位,当晚即完成陶家村首批10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的安装。

  为加快安置点活动板房建设安装,连日来,甘肃建投六建公司开足马力,组织人手加快对刘集乡陶家村、团结村、高李村进行路面以及场地平整,组织力量配合七建公司进行活动板房安装工作。与此同时,考虑到当前安置点周边公厕相对紧缺的现状,甘肃建投六建五公司调集人力物力加快开展公厕安装工作,确保受灾群众能够有得住、住得舒服。

  临夏州、积石山县民政部门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摸排,对越冬物资短缺的受灾群众,特别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按需集中采购棉衣、棉被、煤炭等生活物资,确保安全温暖越冬。

  12月23日16时,一队由20多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满载着活动板房,从兰州市城关区大砂坪活动板房储备点出发,前往积石山地震灾区。车队离开,另一批货车又驶入储备点,开始装车。

  “这已经是今天凌晨以来,从大砂坪发往积石山的第六批活动板房。”正在现场开展协调调度工作的省交通运输厅运输处处长朱海曦说。

  为全力保障灾区群众温暖过冬,12月21日凌晨,按照省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第四次会议相关要求,省交通运输厅紧急启动3000套活动板房运输工作,由运管、高速、路政、公安等多部门协同,昼夜不停采取循环轮转方式,多装多运快跑,及时将板房送达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各方力量全力救援,打通了生命通道,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经甘肃省委省政府同意,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从2023年12月28日24时起,终止甘肃省地震二级应急响应,转入安置救助及恢复重建。

  患难相恤,守望相助。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企业到个人,这场齐心协力、争分夺秒的抢险救援行动,再次展现了抗震救灾的“中国力量”。党和政府的关怀,五湖四海的爱心,汇聚为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巨大合力,为受灾地区解燃眉之急,为受灾群众燃希望之灯,给予我们战胜灾害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这种力量,深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动诠释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顽强不屈、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底气,必将帮助我们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本刊记者张佳斌综合报道;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