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平凡闪耀光芒——抗震救灾中的10张面孔

2024-01-22 15:06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英雄隐于平凡,现于危难。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了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序有效,也看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感人面孔——救援人员向险而行、日夜奋战,为灾区群众带来希望和温暖;退伍军人、志愿者汇聚灾区,协助搜救、帮助安置,为灾区群众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与心灵上的慰藉;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一名名普通群众,守望相助、共渡难关……这一张张平凡而伟大的面孔,让我们看到了上下一心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感人力量。

  尚伟鹏:“十公里”的牵挂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撕破了夜晚的宁静。

  很快,消息传来:甘肃临夏州发生6.2级地震,震中在积石山县。

  听到这个消息,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合作大队消防员尚伟鹏心里咯噔了一下,随后,他所在大队就接到了前往灾区救援的命令。这个在积石山长大的汉子心里焦急万分,因为父母和家就在震中。此时的他已经来不及给家里打电话,迅速整理装备和物资便跟随大队出发。

  很快,救援队伍行进到积石山县附近,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前往震中搜救被埋压人员和安置群众。途中,他透过车窗看见行进的方向与家乡越来越近,窗外倒塌的建筑物和避险群众的哭喊声,让他意识到灾情严重。一路上,电话那头传来的“您好,您所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令他愈发不安。

  凌晨5时,尚伟鹏和队伍抵达积石山县石塬乡秦阴村,这里距离他的老家只有不到十公里。他来不及多想便和队友立刻投入到搜救任务中。经过连续作战,搜救任务结束,在他转战下一个任务点时电话突然响了。听到母亲的声音,得知家人平安的消息,尚伟鹏心里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尚伟鹏没有告诉父母自己正在家乡灾区一线。简单问候过后,尚伟鹏挂断了电话,又投入到了新的任务中。

  接下来的几天,尚伟鹏始终奋战在一线,随着安置任务结束,他又投入到保障群众生活的各项工作中。

  “离家这么近,我也想回家看看,但家里人都平安,我就应该在这里和队友一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尚伟鹏坚定地说。

  安吉和:一次艰难的抉择

  家在积石山县石塬镇苟家村的安吉和,是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的一名消防员。地震发生后,安吉和接到集结待命指令。听说震中在积石山县,安吉和非常担心家人的安全。他不停地拨打妻子的电话,但打了一个多小时,一直无人接听。身为救援人员,他很清楚此刻失联意味着出现了突发状况。就在安吉和内心百般煎熬的时候,紧急出动奔赴灾区展开救援的命令下达了。

  在队伍紧急赶赴灾区的途中,他终于等来了妻子的电话。妻子告诉他,地震发生后,安吉和的父母被房顶压住了,在附近干部群众全力施救下,已经送往县医院,两位老人头部都受了轻伤。妻子安慰安吉和,她会陪伴在老人身边,让他安心完成救援工作,去救更多的乡亲。

  风驰电掣的救援车辆很快抵达灾区,安吉和被分配前往大河家镇康吊村执行搜救排险任务,之后,安吉和又随队在四堡子村救援。

  12月19日上午10时左右,安吉和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在向带队负责人汇报了家里情况后,匆匆赶到积石山县人民医院,见到了受伤的父母。

  在得知父母已经接受了全面检查,母亲颅内少量出血已得到有效治疗,不存在生命危险后,安吉和向父母深深鞠了一躬,便又匆匆返回了救援现场,前后只用了两个半小时。

  祁光林:志愿服务情

  祁光林,“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退役军人,从事志愿服务15载。

  “5·12”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捐款献血,参加抢险救援工作;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后,他主动承担白龙江搜寻的重要任务,被一同参加抢险救灾的同事称为“最勇敢的人”……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他立即从家乡东乡县河滩镇启程,当日凌晨4时到达受灾村镇,详细了解受灾情况和群众急需物品后返回家乡。

  随后,他要加入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的想法得到了村、镇两级支持。他联络同村退役军人祁先涛再度穿起军装,和另外10名河滩镇热心群众组成救援队、签下请战书,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同时,在河滩镇政府和祁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们筹措爱心捐款41600元为地震灾区购买面粉、大米、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

  准备就绪,祁光林将年迈的母亲托付给邻居照顾,便和救援队其他队员乘着满载物资的卡车顺利到达积石山,在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下,当地住建部门安排该救援队开展供暖设备维修工作。

  灾区居民楼和各单位供暖设施损毁严重,身着迷彩服的队员们穿梭在各楼宇街道间,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检查维修、拆卸换装供暖设备,扛重物、挖管道全力抢修。天寒地冻、水冷刺骨,他们累了困了就在临时住处歇脚吃泡面,只为让灾区群众早日通上暖气、不再受冻。

  李昌通:退伍不褪色 始终冲在前

  若有战,召必回。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东乡县人武部启动应急响应,快速集结所属人员和基干民兵应急连,依令驰援抗震救灾一线。

  考虑到李昌通家里的实际情况,单位安排他留守值班。但他反复申请参加救援行动,最后如愿到达一线,并担任民兵抗震救援突击队队长。

  李昌通表示,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民兵,有灾情就该冲锋在前,组织有需要就要全力以赴。积石山抗震救灾正是需要他们奉献的时候,他坚决要求到一线,和民兵分队一起并肩战斗。

  到达灾区后,他带领基干民兵突击队迎难而上,在大河家镇政府、大河家中学路物流园担负救灾物资卸载、生活物资发放、现场秩序维护等任务。昼夜奋战,李昌通始终冲在第一线,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马少青:“地震后我没见过家里人,这里更需要我”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连日来,甘河滩村党支部书记马少青一直忙着安置受灾群众。

  马少青所在的甘河滩村有3036人,几乎每家每户的房屋都在地震中受损。12月21日,250公里外的白银市为积石山地震灾区送来了180顶保温棉帐篷,为了让村民能早一点住上帐篷,马少青要连夜将帐篷分发到7个安置点。晚上的积石山,气温跌至零下十几摄氏度,马少青担心村民回家住会受到二次伤害,急得眼泪涌出了眼眶。当晚9时许,180顶帐篷终于全部送达甘河滩村,马少青顾不上休息,指导大家连夜搭建。

  地震后的每天夜里,马少青都要去各个安置点走一遍,看看大伙儿还缺什么,电褥子、炉子、食物……之后,他就会带着村民的需求,和村里的党员干部连夜商讨解决方案。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村里的干部会给镇上打报告由镇上统一安排分配房子。12月22日上午,马少青把村民马哈比力一家送到了当地政府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公租房安置点。在安置点,看到这里有新鲜蔬菜供应,看到和自己女儿一般大小的孩子们在帐篷外玩耍,马少青再次湿了眼眶……地震后,马少青自己家的房子塌了,家里人转移到安置的地方后,他便再也没见过,因为这里更需要他。  

  任帅不:“一个都不能少!”

  43岁的任帅不是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后沟村党支部书记,地震发生前两天,他因治疗肾结石住院一周,刚刚出院。

  12月18日午夜,任帅不正准备休息,突然间,剧烈的震感袭来,任帅不迅速抓起一件衬衣,拿上手机,同时大声向爱人喊道,“赶紧跟咱爸往外跑”,并赤脚冲向大门口。他启动停在门口的面包车,又点开手机微信群,对着有458名成员的“后沟村民群”,发出了第一条语音:“所有人,大家赶紧撤离!”此时,是地震发生后的第4分钟。他狂按喇叭,疾驰而去,前往各社。

  后沟村共有10个社424户2304人,每个社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开了多久的车,喇叭就按了多久。村社道路两旁,站满了惊魂未定的村民。任帅不停下车,给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正山等干部打电话:“立即碰头,明确任务,以社为单位,把每家每户的信息立马报过来。”40分钟后,他又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句:“房子裂缝了,千万不能回去拿东西。”与此同时,各社人数清点完毕:一个都不少!任帅不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有位村民受了轻伤,他随即安排联系救护车,将受伤村民送往医院。

  地震发生前,这里刚刚降下一场大雪,整个村子都被积雪覆盖。任帅不迅速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找来木头和秸秆,架起火堆取暖。12月19日凌晨1时56分,吹麻滩镇党委书记马成海在电话那头嘱咐任帅不:“一定安抚好群众,有党和政府,不要怕!”任帅不组织年轻人搭建起临时帐篷,让50多名老人和孩子先行住下,靠着村民们的自救互救,后沟村全体村民安全地度过了震后第一夜。

  白文英:“只要群众安置好了,我们就好了”

  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党支部书记白文英便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这个1992年出生的年轻姑娘,裤子和鞋子沾满了泥土,嗓子几近沙哑,双眼布满红血丝,脸上满是疲惫。

  “顾不上那么多,我是一名党员,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白文英说。

  12月19日凌晨零时4分,许多人还未从地震的恐慌中缓过神来,白文英把孩子和父母安顿在亲戚的车上后,就迅速驾车前往村委会。到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疏散群众。凌晨3时,村民安全撤离,伤亡情况清点完成。当第一批救援人员到达时,他们已将十多名被困人员解救了出来。当晚,村上年过半百的老党员赵怀杰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冲进村委会,拿起一面锣,一路奔跑敲打,喊出在家群众前往安全地点避险。听到锣声,其他社长也分头行动,组织大家避险自救。

  随后,转移受灾群众、排查隐患、安置群众住地等一系列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展起来。物资问题解决了,她又忙着确定安置房的数量,叮嘱各社社长监督建好每个安置板房。随后又匆匆赶往阳山小学,沟通了解学生复课准备情况……

  一路上,白文英几乎都是小跑,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群众安置好了,我们就好了!

  马兴志:“这个时候我不能歇”

  今年70岁的马兴志,是积石山县胡林家乡高关村白家沟社的社长。地震发生时,他带领村民将全社35名老弱残幼人员全部救出,并安置在自家的安全彩钢房中,全社无一人因灾受伤。

  地震发生后,马兴志立即在微信群发消息,要求青壮年在撤离时注意帮助老人、儿童、妇女及时撤离,同时,他急忙赶往80多岁的包秀英家。

  包秀英有个精神残疾的儿子,遇上地震,他们家完全没有能力自行撤离。马兴志气喘吁吁地赶到包秀英家,连拉带扯地将这对母子带到了安全区域。

  马兴志觉得自家的彩钢板房有斜拉钢缆加固,比社里其他房屋坚固,又能避风御寒,就第一时间在群里发消息:“所有老人、娃娃、孕妇、残疾人都集中到我家来,我把彩钢板房腾出来了,其他人员都在院场集中,核对人数,一个都不能少!”

  仅1个小时,群众全部集中起来,经过核对,全社没有一人受伤、没有一人失联。随后,马兴志把煤炉送进了彩钢板房,又找来被褥、衣物和木柴,组织露天避险的群众生火取暖,还冒险从家中找来食物和饮用水,提供给群众。

  12月19日下午,高关村村部广场建起了临时安置点,马兴志又协助乡镇干部转移群众,一直忙到了天黑。晚上,他又挨个巡查帐篷,提醒群众晚上要通风透气,注意安全。

  地震发生后,马兴志一直忙个不停,联系物资、了解群众需求、协助村干部安抚群众。

  有的村干部过意不去,劝他注意身体,“70岁的人了,不能和年轻人一样拼!”老马说:“我是社长,又是老兵,这个时候我不能歇,群众安全比啥都重要……”

  罗燕:“来了积石山的人,饿不着肚子!”

  地震发生后,临夏市餐饮企业折桥镇穆清庄园总经理罗燕和其他人一样,惊慌失措过后第一时间关注灾区情况。

  12月19日天一亮,罗燕和她的“团队”便带上准备好的各类食材出发积石山。拉着食材的三辆车第一站来到了刘集乡肖家村,受灾群众专属“小饭桌”上线了!

  救援队伍陆续到来后,这里成为当地群众和救援人员领饭的一个暂时“救助点”。得知这一消息的穆青庄园老顾客们,纷纷向她微信捐款,50元、100元、200元、500元……大家都希望尽绵薄之力,将自己的心意送往灾区一线。看着微信转账,罗燕满是感动。

  得知刘集乡阳洼村群众吃饭困难,且救援队伍进入重灾区都会在这里歇脚。12月20日,她们的第二站又转移到了阳洼村。救援队走得早、回得晚,从早餐到晚餐,是个“持久战”。罗燕把家里全部交给亲友打理。几天下来,罗燕在这里成了公认的“拼命三娘”。

  马录退:穿过风雨 将爱传递

  马录退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村民,地震时他16岁的女儿被压在了废墟下,经全力抢救,未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马录退忍着巨大的悲伤安顿好家人,匆匆赶回村里。女儿回不来了,可他还想帮助其他人。

  回到村里,马录退加入了村民互助队伍,想方设法解救被困人员。不久,消防救援人员赶到,邻居家两位村民成功获救。

  马录退家经济不是很宽裕,得知他的大女儿遇难,亲戚邻居纷纷捐款。看到大河村一处集中安置点的免费供餐点前,每天都在排长队,做饭的人忙得脚不沾地。马录退便用好心人捐的钱买了羊肉和米面油等物资,找了一处空地,发动亲朋好友,每天生火做饭,为村民和救援人员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烩菜,这是他表达感激的朴素方式。

  有些人了解到马录退家里的情况,临走前会留下一些钱。马录退不好拒绝,便给他们装上一大袋食物。吃饭的人多了,之前的捐款很快就不够用了,马录退又把自己的3万多元积蓄拿出来购买食材。

  (本刊记者魏瑾综合报道;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中国甘肃网、《民族日报》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