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地震无情 人间有爱——抗震救灾中的暖心故事

2024-01-22 15:10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灾情刺痛着无数人的心。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令人欣慰的是,在全力开展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一件件真实而又温暖的故事,让灾区充满正能量,鼓舞着直面灾难的人们。

  “刻不容缓,一定要让所有学生安全撤离”

  山东济南中学副校长董洪海2022年赴临夏教育帮扶,任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校长。

  地震发生后,董洪海和来自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三位援甘教师刘伟、秦然、王晗第一时间从住所跑回学校,和学校其他老师一起把学生疏散到校园中开阔的地方避险。

  当时情况紧急,很多学生披着被子、穿着拖鞋就下来了,孩子们都冻得发抖。为了取暖,师生们点燃无用书本和树枝烤火取暖,围坐在一起,唱歌打气。在校长、老师的彻夜陪伴中,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勇敢。

  此次全校学生的快速安全撤离,得益于董洪海坚持在学校定期举行地震安全疏散演练。当晚地震发生后,所有人都火速转移到了体育场,来到各个班级跑操指定的地方。

  “坐在特警叔叔的怀里,我再也不怕了!”

  灾情就是命令,救援就是使命。地震发生后,临夏州公安局特警支队接到上级命令,第一时间迅速组织80名警力担任先期抗震救援力量,火速前往震区,并及时展开救援。

  路上,沿途塌方落石频发,救援队员采用边疏导交通、边清除障碍边前行的方式,冒着可能被落石砸中的风险,车不熄火、马不停蹄,于12月19日凌晨2时,到达震区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成了救援的中坚力量。

  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下,呵气成冰,特警队员们一刻也不敢耽误,搭帐篷、救援被困人员、清除道路障碍……凌晨,他们跑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爬过陡坡和残垣、穿过沟壑,彻夜奋战。

  12月19日白天,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的抗震救灾一线,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坐在一名特警队员的臂弯,特警队员单臂托着小男孩快速奔跑,小男孩满脸的安心,抱着小男孩的这名特警队员叫喇纯扬,这个与时间赛跑的画面被镜头记录下来,成为了千千万万个抗震救灾感人画面中的一帧。

  一件军大衣,温暖一家人

  12月20日下午,12岁的马立君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村部广场的集中安置点里不时向遇到的小伙伴展示自己的新衣服——一件迷彩军大衣。

  说起这件军大衣,还要从地震发生时讲起。

  12月18日23时59分,突如其来的剧烈晃动惊醒了家住陈家村五社的马学英,她一骨碌翻起来跑到院子里,又把小儿子马立君从窗口拉了出来,跑到了院外空旷的地方。

  马学英扶老携幼跟着人群,撤到了附近山坡上一个避风的洼地躲避危险。深夜的山地冷得像冰窖。村干部陆续送来一些树枝和柴草,生起了火堆,情况才有所好转。

  12月19日下午,马学英一家人跟着人群返回到村里设置的临时安置点,领到了一顶保暖帐篷,也见到了跑散的其他亲友。马学英的大嫂看她冻得脸色发青,就把这件军大衣给了她。马学英的大嫂说这是一位救援人员当场从身上脱下来给她穿的。当晚,马学英穿着这件暖和的军大衣在帐篷里踏踏实实地睡了一觉。

  随后,取暖的炉具和燃煤也陆续送到了安置点,帐篷里变得温暖如春。马学英专门拍打掉军大衣上的泥土,仔细地叠放起来。这时,马立君在安置点帮大人搬运爱心援助物资,就把妈妈叠好的军大衣穿在了自己身上。

  一件军大衣暖了一家3个人,马学英表示,现在大家都有御寒的衣服了,等灾情过去,她要将这件军大衣好好留着作纪念。

  帐篷教室里传来了笑声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柳沟乡张郭家村四社的安置点,村小学一年级教师张世晶正在给孩子们讲课。

  这个设在帐篷里的小小课堂,不仅有张世晶班上的2个孩子,还有暂时居住在这个安置点的8个孩子。

  张世晶的初衷是灾后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看护,这样比较安全,同时让孩子有事情做。唱歌、学习、做游戏,就是课堂的内容。

  张世晶是今年刚分到张郭家村小学的语文老师。9月份之前,她还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的一名学生。她说自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很爱这些刚接触3个多月的学生。

  地震发生后,张世晶第一时间在家长群询问自己班上学生的情况,在得知孩子们都已安全撤出后,放下心来的她,忍不住哭了。

  等大家都住进了安置点,她想自己总该做些什么,就决定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照看。于是,这个帐篷小学就开始了充满乐趣的教学。安置点忙碌的大人看着张世晶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娃娃们一笑,什么烦恼都没了。

  雪中送炭显真情

  12月20日中午,一辆满载煤炭的卡车驶入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二社一处空旷的院子。村党支部副书记陶世雄带领群众已等候在此。司机启动自卸装置,煤块哗啦啦地堆落在院中的雪地里。

  见此情景,陶家村70岁的村民马忠良情不自禁喊道:“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马忠良的感慨引起现场干部群众的共鸣。

  “乡亲们!窑煤集团给我们捐赠的煤炭来了,我们转运到帐篷口吧。”随着陶世雄的招呼,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看到现场有人缺少铁锹,少年马国锋迅速跑回家,扛着一把铁锹交给了现场的大人。

  12月19日刚进入帐篷时,取暖成了迫切事,全村乡亲不分你我地拿出自家的煤炭,供大家烧炉取暖、做饭。那一刻,大家真正体会到了“抱团取暖”“人在难中见真情”的真谛。而此次窑煤集团捐赠的煤,对灾区群众来讲,来得非常及时。

  “雪中送炭”的感动,不仅仅在刘集乡陶家村。

  地震发生后,12月19日上午,甘肃能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结合灾区取暖需求,就近组织窑街煤电集团开展优质块煤生产、分拣、装运工作,组织近千名职工连夜完成400吨优质块煤的生产。12月20日,12车块煤从兰州市红古区启程,向积石山县地震灾区进发,经大河家镇分四路运抵周边4个乡镇的临时安置点。

  连夜加班制棉衣

  12月20日上午,两辆悬挂着“心系灾区 同舟共济”横幅的货车从武威市古浪县载着2670套爱心棉衣驶入积石山县地震灾区。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位于古浪县绿洲小城镇的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公司的管理层讨论决定,作为制衣企业,为灾区捐赠防寒棉服。

  经过快速清点,库存只有几百件,数量太少。此时,已经是12月19日凌晨3时。车间负责人在微信群里发布了消息,希望看到的员工可以赶回工厂连夜加班。让他没想到的是,微信群里瞬间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深夜里,看到信息的员工毫不犹豫地回复:收到。

  距离积石山县400多公里的制衣车间瞬间变得灯火通明,6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从家里赶过来的100多名员工经过15个小时的加班加点,2000多套棉服被紧急赶制完成后打包装车。

  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公司2020年经过招商落户武威市古浪县,主要为当地易地扶贫搬迁下山的群众就近提供就业机会,作为当时的扶贫车间,吸纳了200多名劳动力,每人每年增收超过3万元。这家企业和员工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因此,这次捐赠不仅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更有回馈社会的初心。

  光明驿站照亮每个角落

  12月21日中午,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一位刚下车的救援人员急需为手机充电,正在附近做饭的拉面师傅马青天立刻帮助他找到了充电处——鲜艳的党旗下,悬挂“国网临夏供电公司光明驿站”红色条幅的帐篷格外醒目,帐篷外设有一个四方体的箱体,其中三面排列着整齐的充电插座,共计60个。

  走进光明驿站帐篷,现场长条桌上还放置了6套大功率插线板以及螺丝刀、老虎钳、剥线刀、验电笔等电力维修器具。桌前方,“国网甘肃电力连心桥(临夏马进伟)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红色横幅鲜艳夺目。

  12月19日18时50分,甘肃地震灾区全部恢复供电后,电力保障工作迅速由突击保供电为主转向更加精细的服务保障,针对大河村安置点救援人员、群众较多及用电设备和需求较多的实际,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紧急调拨设备,经过国网甘肃电力连心桥(临夏马进伟)共产党员服务队持续奋战,至12月20日上午,由充电赋能区、应急照明区、便民服务区组成的大河村安置点光明驿站建成投用。

  无声的爱——聋哑妈妈为灾区群众免费理发

  在大河家镇大寺广场灾后安置点,写有“聋哑妈妈免费理发”“不要怕,我们一起渡难关”的简易纸板格外醒目,一位身穿红色衣服的中年妇女正在全神贯注地给孩子理发,她的儿子则在一旁用手语不停地向她比划着。

  河南聋哑妈妈王琴和儿子刘荣胜常年在全国各地边理发赚钱边旅游。王琴得到过国家的帮扶,当从手机上看到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地震,看到这里的群众受灾后,就想着过来帮群众免费理发,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12月19日早晨,她们从成都开车前往大河家镇,20日晚上6时抵达大河家镇,21日一早,理发摊儿就正式“开张”了,这一刻,她的暖心行动胜过无数语言。

  地震废墟中,有一面奖状墙

  12月21日下午,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洼村,担任志愿者的积石山县移民中学英语老师马斌在废墟中发现了一面贴满奖状的墙。

  12月22日上午,忙完手头工作的马斌向村民了解到奖状的主人有两位,一位叫马兰兰,是阳洼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另一位是她的姐姐马芳,是一名初二学生。地震发生后姐妹俩的这间屋子被摧毁,唯独这面墙没倒,墙上的奖状被保留了下来。了解情况后,马斌找到消防救援人员准备一同去帮孩子们救出这些珍贵的奖状,但他们晚了一步,奖状已经被马兰兰一家拿到了安置点。22日下午,马斌和消防救援人员在安置点找到了马兰兰一家,她和家人将奖状在安置帐篷里的一张小床上铺开,展示着姐妹俩这些年来的好成绩。现在,姐妹俩有个共同的心愿,等新房子盖好了,就把这些奖状贴到新房子里去。

  一碗热饺子 军民鱼水情

  12月22日,在积石山县石塬镇宋家沟村安置点的一处帐篷里,正中央炉火烧得正旺。帐篷最里侧的面板上,放着刚切好的韭菜,10余位村民围在一起,有的拌馅料、有的揉面擀皮、有的包饺子,大家分工有序,忙而不乱。

  这些饺子都是为解放军战士包的,村民们看到解放军战士连日来为大家搭帐篷、生火炉、送物资送药很辛苦,都主动过来帮忙包饺子,想让他们在寒冷的冬至日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饺子。

  忙完手边的事情后,几位解放军战士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战士说,虽然自己包得不是很好,但能与村民一起做些事情,帮助他们提升重建家园的信心,感觉很开心。

  帐篷内,热心的村民为解放军战士包饺子;帐篷外,解放军战士为村民发放饭菜和水果……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后,解放军战士与村民分享饺子,温暖在彼此之间传递。

  群众信赖的临时党支部

  “我看到你们这里悬挂着党旗和临时党支部的标识,就来找你们,请帮我们搬运一下物资。”12月23日,一名益民救援队的工作人员来到设在积石山县大河村安置点的永靖县公安局警务室寻求帮助。

  正在这里值班的民警王明晏向带班负责人汇报后,立即组织10名警力前往支援。民警们一边维护现场秩序,一边和益民救援队的队员们将物资送到了集中接收点。

  地震发生后,永靖县公安局奉命支援大河家镇。12月19日凌晨,103名民(辅)警抵达大河村,第一时间配合当地派出所展开救援。为了更好地服务受灾群众,他们在救灾的间隙紧急组织36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这个在灾区成立的临时党支部,成了大河村安置点的一面旗帜,深受灾区群众的信任。

  12月20日晚,受灾群众余则乃白的大儿子突然晕厥,立刻来到警务室求助。民警们将她的大儿子送医,还帮余则乃白照顾另外两个孩子。民警们让出了床铺,找来了牛奶和面包,通宵守护在孩子身边。

  从成立临时党支部到22日12时,永靖县公安局的支援民警累计救助群众300余人,排除安全隐患200余条。

  日间照护站 守护孩子的笑容

  12月22日,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安置点,由甘肃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直属服务队爱心驿站建立的“日间照护站”里,六年级学生马秀梅正在领读《落花生》这篇课文,这两天,马秀梅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因为身边来了一群陪着玩的哥哥姐姐。

  12月19日,地震发生7小时后,志愿者孙智超与爱心驿站其他成员一起,紧急赶到灾区,一边帮助分发物资,一边迅速搭建“日间照护站”。

  12月20日,在高李村一社安置点,志愿者孙智超、邓健刚经过一上午走访摸排,了解到该安置点共有50余名学生。爱心驿站志愿服务队队长葛修琼和志愿者,根据大家的特长设置了趣味课堂,进行作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等。同时,村里马志红、马萍、马乾3位老师也加入照护站,让照护站有了语文、数学老师。

  12月21日中午,共青团“日间照护站”完成布置,语文老师马萍开讲第一堂课,她以刚刚经历的地震为例,带领孩子们学习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课间休息时,志愿者与安置点的武警官兵相互配合,带孩子们进行趣味活动。志愿者还带着孩子们举行升旗仪式、跑早操,开展国防教育,孩子们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灾区的牛羊卖上了好价钱

  地震发生后,积石山石塬镇沈家坪村村民张官胜家的羊圈裂了缝,他一晚上不敢休息,生怕圈舍突然倒塌压死圈里的羊。因这次地震,积石山县部分乡镇牛羊养殖户的圈舍损毁严重,致使群众的牛羊“无家可归”,面临冻死、饿瘦的风险,这可急坏了养殖户。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12月23日,一些广河县的牛羊养殖大户来到积石山县受灾严重的乡镇,收购无处圈养的牛羊,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广河县盛鹏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马二沙开着早已准备好的车到了张官胜的羊圈口,经过短暂商谈,马二沙买了张官胜羊圈里的所有羊。

  当得知积石山县受灾群众的牛羊销售、繁育有困难时,广河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将情况向州农业农村局汇报。在州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帮助下,发动广河县牛羊产业发展协会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组成灾区牛羊收购综合服务队,分6组到受灾最严重的几个村社收购牛羊,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给受灾群众带来兄弟县市的浓浓暖意。

  小山村里的大力量

  12月25日下午,冬日的阳光洒在积石山县关家川乡李家山村村委会院落里,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志愿者正在忙着卸载和装运物资。

  地震发生后,李家山村的党员、退役军人和年轻人迅速主动报名,组建了两支志愿服务队——“自救志愿小分队”和“运输志愿小分队”。

  “我家有车,我可以拉物资!”“我可以帮着搬物资!”“我可以帮着搭建帐篷!”村民们报名志愿者的积极性很高。

  在这个小山村,除了这两支志愿服务队参加抗震救灾,村民们也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互助自救。地震当晚,村里一处主干道发生山体滑坡,道路不通,应急救援和物资运输受到严重影响。第二天一大早,村委会给一户有装载机的村民打电话,询问他是否可以用自家装载机抢修道路。那位村民二话不说,立马开着装载机赶过去,当天就义务为村里抢通了道路。地震后,李家山村全体村民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积极自救,村里群众的生活得到有序恢复。

  千里之外的牵挂

  地震发生后,一批捐赠物资从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运抵积石山。随捐赠物资一起送达的,还有3封特别的信。

  “我是新疆喀什的一名维吾尔族同胞,通过新闻得知你们正在经历艰难时刻。灾难无情,我们将与你们共同承担。”

  “虽然我们相距几千公里、素不相识,但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共渡难关。”

  “此刻已是12月19日深夜,我和同事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坚果食品,我们想把这些食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你们手里。”

  这是3封手写书信中的部分内容,写信的人是新疆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3名员工。公司将这3封信复印了1000余份,装在捐赠给积石山地震灾区的1000余箱干果中,希望给予灾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12月20日下午,货车司机热合曼·阿布拉和同伴从新疆喀什出发,途中轮流吃饭休息,花了4天时间,驱车3000多公里,于12月25日到达积石山。正值午饭时间,物资接收点门口,爱心餐饮企业已经做好了一碗碗羊肉面片。工作人员让等待办理手续的热合曼·阿布拉和同伴先吃饭,他俩有些不好意思:“免费的餐食应该是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他们太辛苦了,我们做的这些不算啥。”

  等所有手续办妥当,工作人员引导热合曼·阿布拉开车到指定地点卸货,热合曼·阿布拉长舒一口气,“帮助受灾群众的活,一定要做得又快又好,现在终于放心了。”

  一碗牛肉面,暖胃又暖心

  12月26日上午10时,从山东菏泽开车过来运送物资的货车司机吴蓬蓬刚到临大高速公路积石山服务区时,就有工作人员主动上前热情引导。

  在积石山服务区的“爱心牛肉面”餐厅里,52岁的马胜华熟练地拉出细细的面条,下进锅里,儿子捞面,儿媳舀汤。短短三五分钟,吴蓬蓬就吃上了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抢险救灾物资运往积石山县。为全力保障高速公路抢险救灾“生命线”安全畅通,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中心对抢险救灾车辆实行收费站免费通行,并在服务区提供免费就餐。

  12月22日,听说积石山服务区招聘拉面师傅,马胜华带着儿子、儿媳和亲戚一共8人从临夏县辛集镇赶来。仅25日一天,马胜华就拉了近5000碗牛肉面,共用了6袋面粉。

  “一碗不够就再加一碗,一定要吃饱呢!”积石山服务区的爱心餐厅里,马胜华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吃饭的人。

  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暖胃、暖身,更暖心。

  抗震一线的“双警夫妻兵”

  在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的安置点,受灾群众经常会看到两个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来自积石山县公安局的“双警夫妻兵”,安永正和妻子宗花珍,他们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灾区里的“战友”。

  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安永正和辅警妻子宗花珍一刻也坐不住了,在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他俩始终坚守在抗震工作第一线。

  “今天的饭吃得好吧?”“注意防火安全!”“有事请来帐篷警务室。”安永正和宗花珍经常进行这样的问候和叮嘱,受灾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陈家村安置点是大河家镇比较大的安置点,在参与转移受灾群众、搬运救灾物资方面,安永正夫妻默默地以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做好服务工作,有力维护了灾区的秩序稳定。他们总是说,让受灾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生活建设家园,再苦再累也值得。

  (本刊记者魏瑾综合报道;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甘肃法制报》、《民族日报》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