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 人文陇原

文物里的中国龙

2024-03-08 10:08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辛欣 茹实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作为神话传说中虚构的神异动物,龙体长威严,上天入水,兴云降雨,以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形象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十二生肖里的龙

  “生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中国有十二生肖,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每个生肖对应一个年份,以十二年为一轮回。与此同时,十二生肖也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以及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十二生肖相传为黄帝所立,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十二生肖的形成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了中国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此外,更多的人还将生肖作为农历新春佳节的吉祥物,成为年俗文化的象征。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即一天早上的七时至九时,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间。十二生肖自其缘起之时,就被视为是人们祈求平安、长久的象征。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寓意和传说,比如: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虎代表勇猛,兔代表谨慎,龙代表刚毅,蛇代表柔韧,马代表一往无前,羊代表和顺,猴代表灵活,鸡代表稳定,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等。

  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

  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广布于华夏大地。根据诸多考古发现,早在8000年前,融汇多种动物形态的“龙”形象就已经存在,并带着原始信仰的印迹,成为中华先民们自然智慧最早的凝聚物之一,同时也是传承至今,为数不多的对于天地观念的最早摹写。

  史前时代的龙纹造型结构简单,艺术创造上给人以单纯、质朴和粗犷的美感。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开始不断演变,由简入繁,由抽象到写实,极具艺术魅力,同时内涵也愈加丰富。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意趣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出土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的凸堆龙纹红陶罐,距今约4000年,罐身上饰有一条龙纹。此龙采用凸堆手法雕塑而成,蜿蜒起伏,横陈于陶罐腹部。龙身刻有鲜明的箭矢状鳞纹,一足而三爪趾,头部如蛇。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龙的造型,其体态特征尚可看出由蛇形演化而出的踪迹,这条红陶罐上的龙就西北地区而言是“资格”最老的,有“西北第一龙”美誉。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夏代龙文物,说明此时龙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商代开始,龙的突出特征便是有了角,并多以夔龙纹等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与政治上诸侯争雄、思想界百家争鸣、阴阳学说盛行相适应,龙的图案中出现了“群龙”和“交龙”形象。如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盘龙纹金饰片,两条龙交叉盘绕,龙首一侧饰两条小龙,龙尾一侧饰一对小虎,作咬噬龙尾状,龙身上饰联珠纹。随着华夏大地结束战乱,走向一统,秦汉时代的龙出现相对规范和定型的趋势,并出现了背上长翅膀的龙。魏晋南北朝时期龙形象对内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融合佛教文化,流行的龙纹头部扁长,角似鹿角,发鬣后披,挺胸奋肢,呈现出矫健奔放、线条流畅、气韵生动的特点。

  隋唐时期,人们注重将龙的形象同器具的实用功能结合起来,龙的角分出了枝杈,并出现“尾腿缠绕”造型,“龙珠”图案开始盛行。

  进入宋元时期,宋人对前代各种龙形象作出总结归纳,并提出了完整的画龙规范,蛇身、兽首、有爪、有须的中国龙形象逐渐得以固定,并沿着垄断化的宫廷龙和多样化的民间龙两条线索发展。此外,通过对早期不同龙形象的总结,人们还将龙细分成为蛟龙、应龙、虬龙、螭龙、烛龙、蜃龙等类别,并提出了“龙生九子”的概念,共同构成了庞大而繁杂的龙之家族。

  历史文化中的龙

  中国人尊龙为万物之长,象征着吉祥与神圣。人们借助在器物上雕刻或绘制龙形,在建筑上装饰龙的形象,以此渴望得到上天庇佑,甚至死后希冀借助龙来引导自己的灵魂飞升。在文学典籍、书法绘画之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龙的身影。对自然的崇拜,对升仙的向往,使得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灵物之一。

  中国人把玉视作天地精气的结晶,从而赋予了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故《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有五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玉石加工技术的进步,龙图腾崇拜自然而然地同玉器加工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早期的玉龙,并在后世作为主要装饰用品之一,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喜爱。

  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汉代镂雕龙纹璧,龙昂首,躯体屈曲,尾部上卷贴于首后,有腾空而起之势。龙形玉器表现了古人将龙融入礼器之中,希望借此上达天庭,得到神灵与祖先的庇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中国人将龙融入礼器之中,希望得到神灵与祖先的庇佑。龙又是鳞虫之长,代表着勇敢、威严,因此人们常常将其装饰在兵器、军旗之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达到震慑敌人的目的。青铜器上有很多龙纹饰,如“夔龙纹”“蟠螭纹”“蟠龙纹”“顾龙纹”“双体龙纹”“双头龙纹”等。除了作为沟通天地的神灵,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财富和好运,能够为人带来幸福和繁荣;龙也是勇气和决心的象征,可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除了玉器与礼器,人们也将其广泛装饰于陶器、瓷器、漆器、金银器上。

  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明代累丝金龙,龙首耸额巨目,鬣发飞扬,神情凶猛;龙足屈伸相应,利爪如钩;龙身似盘似舒,蜿蜒多态;龙尾分叉,形状如叶,轻轻摆动,飘带般长须刻画出金龙潇洒自由的雄姿。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君子的象征:将高才俊逸的风度奉为“龙章凤彩”,雄劲刚健的美文雅称为“龙文”,科举会试中选荣称登上“龙虎榜”,“望子成龙”更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态。因此在翩翩君子的书房雅室中,我们常常也能寻见龙的身影。笔架是文人用以搁置湿笔的用具。宁波博物院藏的清代双龙铜笔架雕作双龙相对,龙身婉转缠绕,造型巧妙,颇具趣意。

  千姿百态的龙形象,或婉转灵动,或威猛雄健,或雍容华贵……生动体现了不同时代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成为反映各个时代经济、文化面貌的佐证。

  民俗文化中的龙

  在神话传说中,盘古成龙相,伏羲为龙种,黄帝黄龙体……以此构成了普天下所有中华儿女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的“人文根据”。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龙崇拜与农耕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诸多民族的重要图腾。人们划龙舟、祈龙雨、舞龙灯……以此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年画、剪纸、刺绣,亦可随处看到龙的形象。时至今日,中国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与纽带。

  中国民间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的习俗,如祈龙雨、划龙舟、舞龙灯等,内容丰富多彩,饱含乡土气息。这些习俗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与感召力,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寄托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激流勇进、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的愿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