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理论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024-03-18 09:16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尚明瑞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之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文化、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学生特别是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全新的视角。

  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厚植“三农”情怀

  人民立场体现在“三农”领域就是农民立场。面对“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助力和圆梦乡村振兴。懂农业,就是要求我们要有专业能力、专业水平和专业精神,要成为“三农”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农业人才强国建设的技术标准。“爱农村”“爱农民”,这是建设农业人才强国的人民立场与价值导向,是服务“三农”的情感基础。因此,只有爱农村,才能对农村充满向往和憧憬,才能从内心深处萌生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不懈动力,才能对农村有家园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爱农民,就是对农民有正确的认知观,要心里装着农民,把农民当亲人,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真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一心一意造福群众。

  保护文化遗址,传承农耕文明,擦亮中华文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赓续农耕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重要文化软实力。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赓续农耕文明就是要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广义的农业文化被认为是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农业文化仅指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观念体系,其中包括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科学认识等具体内容。乡村文化既包括了传统村落遗址、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了农业生成与农业景观等。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文化的发掘,多角度重新认识农业的价值,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大力开发农业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体验价值,多维度开发农业文创产品,不断丰富农业生产新业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既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的有益探索,也是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当然,必须要正确区分传统与陋习的界限,宗教与迷信的不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促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

  传承红色文化,发扬奋斗精神,担当强农使命

  农村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出发点,是红色精神文化的高地。回顾党的百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铸造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南泥湾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都是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品质。农科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要传承好发扬好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使南泥湾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在农科大学生中发扬光大,并转化为农科大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从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面装上自己的粮食。

  结合国家战略,贴近学生实际,培养专业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农业对维护国家稳定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粮食问题不容有失。中国是人口大国,更需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补齐农业生产各方面的短板,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粮食安全离不开好的种质资源,种业安全被誉为农业生产中的“芯片”技术。农科大学生更应该把自己的成长与农业强国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讲好农业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强国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巨大,以世界7%的土地养育了22%的世界人口,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了自己手中。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就是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国家。农业强国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因此,一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堪大用的农业人才;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强精神、聚人心、赋动能,形成朝气蓬勃的干事创业局面;三是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形成惜才爱才用才育才的人才成长环境;四是要服务人才、团结人才,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农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各方面优秀农业人才集聚到建设农业强国事业中来;五是要统一领导、牵头抓总,充分发挥党对人才工作的保障作用。讲好农业发展的新成就,才能坚定我们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底气,激发我们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志气,不断增强我国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骨气。

  (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教授、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