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2024-04-18 16:28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甘肃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世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高质量发展大势,把握先进生产力演进方向,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原创性概念,系统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深化拓展了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刻揭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部署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使用等重大任务,为科技部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机遇,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研究谋划发展路径和落实举措,努力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汇聚科技资源的“强磁场”、促进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近年来,甘肃省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运行重离子加速器、钍基熔盐堆等大科学装置,拥有14家“国字号”实验室,获批建设“基于加速器的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平台”“高端装备特种润滑与密封材料研发测试平台”等国家“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孕育重大原始创新的基础更加牢靠。要建高地,提升兰白创新能级。实施兰白两区新一轮发展规划,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区域功能和产业定位布局创新资源、部署研发任务,巩固提升创新比较优势,深化拓展跨区域创新合作,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布局,提升引领辐射功能。要起高峰,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加强科研条件保障和资源整合力度,在民用核技术、文物保护、地球科学、动物用疫苗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基地,集成各方资源开展“大兵团”作战,锻造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核心力量。要成高原,优化科技力量布局。重点围绕“14+1”重点产业链,建立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和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的省级平台体系,完善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差异化支持机制,“布点组网”形成特色鲜明的平台矩阵。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能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深入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紧扣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支撑构建富有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促进传统产业“发新芽”。编制石化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产业关键技术图谱,实施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外溢效应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数字化转型和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产业技术迭代、设备更新、产品升级,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要促进新兴产业“育新枝”。把握国家优化生产力布局重大机遇,强化应用牵引,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研发部署,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中,培育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促进未来产业“栽新苗”。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趋势研判,前瞻布局科学问题研究和底层技术攻关,一体推进未来产业标准研究与场景开发,努力形成一批“从0到1”原创性成果,力争在新型储能、先进核能、同位素、动力电池、创新药物、未来材料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扩大企业数量规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实施强科技行动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增长5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数量倍增,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要坚持“靶向扶持”强龙头。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打造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总平台”和产业链创新链“双料链主”。要实施“链式培育”扩规模。开展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建立省市县梯度培育库,组织专业机构精准服务,推动创新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高”企业梯次进阶、走创新发展之路。要推进“招大引强”拓增量。实施“科技入陇”行动,强化创新平台、科技园区以及重大成果、领军人才等招商功能,编制科技招商图谱,建设“科创飞地”,发展“域外研发+省内转化制造”模式,精准招引科技型企业和平台机构。要强化“综合施策”提能力。设立规上企业研发活动专项,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选派科技专员服务企业创新,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全覆盖开展科技型企业“包抓联”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引育研发人员,向创新链前端攀升。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动力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去年,我们建成运行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评价)综合服务平台、汇聚超9万项成果,举办28场较大规模对接沙龙活动,促成一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8%。要发挥项目引导作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加强省级科技奖励成果转化跟踪支持,引导企业识别承接省内外先进成果,强化应用类科技项目成果转化评价,打造“技术攻关+产业化推广”范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强化供需对接匹配。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成果沙龙、技术路演、政银企保对接等活动,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推动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完善信贷模型、设立专营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促进技术与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有效融合。要创新成果运营模式。支持大校大院大所建立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创办轻资产平台公司,发展技术入股、科技融资、创新服务、企业孵化,以重大原创性成果开辟新赛道、催生新产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潜能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们将以科技部门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建立符合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要坚持统筹聚力。系统性重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省委科技委员会领导下的计划编制、资源协调、任务督办、评估考核等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部门行业间科技计划统筹,提升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效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绩效。要坚持任务聚焦。发挥政府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加强战略研究、遴选创新重点方向,抓政策集成协同、平台科学布局、项目一体组织、攻关跨界集成,解决事关长远、发展急需和市场失灵的重大问题,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要坚持改革聚能。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重点围绕科技人才“稳育引用”部署推动改革,更大范围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完善“松绑减负”长效机制,扩大省联合科研基金规模,实施首席科学家、在站博士后等人才项目,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要坚持开放聚智。立足我省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等功能定位,推进与战略科技力量共建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专业化服务机构,实施高端智库战略咨询和跨区域联合攻关项目。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进科技人文交流、联合攻关、技术示范等全链条科技合作,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