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伏羲庙考察回访记
本刊记者 魏瑾 实习生 薛文阅
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一座有着8000多年文化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的魅力之城。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历经岁月变迁、风云激荡,为这片丰饶之地建构起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今的天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正以如椽之笔,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水实践新篇章,而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富集的文化资源,汇聚澎湃动能,推动天水市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逐风破浪、勇毅前行。
肇启文明寻根脉
天水古称“成纪”,相传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以“羲皇故里”而美名远扬。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书记考察的伏羲庙,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庙建筑群,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建筑群。走进伏羲庙,古柏参天、鸟雀翔集,所有建筑坐北朝南,院落重重相套、宏阔幽深,给人肃穆庄严之感。游客或瞻仰伏羲造像,或拍照留念,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这里是研究、展示、传承伏羲文化、龙文化、易学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一方圣地。为习近平总书记现场介绍伏羲庙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是天水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复兴。刘复兴说,总书记对伏羲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关心,对古建筑保护修缮的资金来源、伏羲文化、古树的树龄等都作了详细了解。他表示,总书记能在百忙之中到一个基层文博单位考察,让他和同事们十分激动。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对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是巨大的鞭策,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为国护宝的决心,不断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并发扬光大。
创八卦,奠定易学基础;造书契,创造文字雏形;结网罟,发展渔猎生产;制嫁娶,确定婚姻礼制……在上古传说中,这些开天明道、肇启文明的伟大功勋,皆为伏羲所创。有学者认为,人首蛇身的伏羲与龙的形象关系密切,而多元一体的“龙”,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也是兼容并包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这毋庸置疑。”在刘复兴看来,伏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体现出古人对天地万物、宇宙规律的初步探索和认知,而这为后世继续深入探索自然和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科学保护计久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伏羲庙作为明成化年间的古建筑群,是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这样的古建筑群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我们在保护当中,对它的古建筑外立面作了修复,还采取了一些防雷、防水、防震的措施。从去年6月25日到今年8月10日,我们花了近14个月时间,对伏羲庙中轴线上的所有古建筑尖顶进行维修,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目前,我们正积极申报国家项目,对伏羲庙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数据库,为进一步维护修缮奠定基础。”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告诉记者。
记者在天水市博物馆注意到,馆藏文物均已配备大气温湿度传感器等先进文物监测设备,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科学设置适宜保存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强度等,实时监测文物状况。博物馆还申请了国家文物保护有关项目,给不同尺寸的文物量身定制无酸质囊匣进行收纳,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对部分已出现病害的文物,如书画作品、陶器、金属器皿等,博物馆报上级部门同意后进行了及时修复。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天水市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目前已完成350件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让人们通过博物馆官网就可对馆藏文物的信息一目了然。“此外,我们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文创产品、社会教育项目、研学课程等,通过这些形式,向社会展示宣传我们的文物,唤起大家共同保护文物的意识。”刘玉璞介绍。
中华儿女共伏羲
天水伏羲庙前,宽阔整洁的伏羲广场在夕阳映照下显出耀眼的光辉。广场两侧亭台楼阁下,正在休闲的人们围坐一团,津津有味地聆听着老年自乐班热情弹唱,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在这里,每年6月举行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官方祭祀伏羲活动。据了解,1988年,天水市政府正式举办公祭伏羲大典,2014年起,天水市与台湾约定每年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搭建起了两岸共祭人文始祖、深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同文同种的民族认同感。
起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鞠躬敬祭、乐舞告祭、敬献花篮、谒庙拜祖,祭祀现场,鼓声雄浑、钟磬悠扬、盛况非凡。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旅游节也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有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全国56个民族代表,兄弟省市和天水各界人士10万余人参加公祭伏羲大典。
“我们每年举行的公祭伏羲大典,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刘玉璞说。
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论坛作为研究阐释和传承弘扬伏羲始祖文化的重要学术平台、重要文化阵地,也是公祭伏羲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伏羲文化论坛自199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2届,累计邀请全国各地16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征集优秀论文780余篇,为传承弘扬伏羲文化、推进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文脉永续、生生不息。在刘玉璞看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一要建设伏羲学学科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伏羲文化的研究考证,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学界共识;二要不断升级伏羲庙游客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三要建设伏羲文化专题陈列馆,让游客进一步加深对伏羲文化的了解。
“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刘雁翔说,“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