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古道——跨越千年的文明纽带
古道,在陇原大地上蜿蜒于崇山峻岭与长河大漠之间,见证了无数商旅军民的艰辛跋涉和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自秦汉以来,关山古道马不停蹄,人未断流,丝绸、陶瓷、茶叶、战马从这里往来中西,官员、军队、商贾从此经过,古道沿途的古迹、碑刻、驿站,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陈 琳
千年岁月的历史长卷
关山,属于陕甘宁交界处六盘山的南延部分,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古称陇山、陇坻、陇坂。汉唐宋等历代王朝曾在今陕西陇县固关至翻山向西的峡谷隘口设陇关(大震关)、安戎关、咸宜关等关防,故又称关山。其南北向纵贯今甘肃平凉、天水及陕西西部部分县区,最终在今宝鸡和天水之间与东西横亘的秦岭相接。从长安西行越过关山即至陇右,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
关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西向的重要关隘屏障,而穿越关山的古道,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脉络。这些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的纽带。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张川县)境内的关山古道,东连陇县而入关中,西连陇右古城天水,路途较短且相对平缓,且渭河河谷物产丰富,是当时最为便捷的一条线路,而且西向直抵洮、岷,南下入川,北上入陇中、金城,因此开发最早,也是行人最多、最为繁忙的路线。其具体走向是:自关中出发沿古汧水(今千河)河谷向西北,经陇县固关翻越关山到天水境内。此道曾称秦人走廊,是关山古道的一段干道。
关山古道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线路走向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它不仅见证了无数的行军征伐、商贸往来,更承载着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的使命。在岁月长河中,它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探寻历史文化的重要脉络。
多维交织的重要作用
作为地理与文化的分界线,关山古道在军事、经济、文化三个维度上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
陕西关中南峙秦岭、东依黄河,北屏贺兰山、阴山,而关山为其西部屏障,故而成为早期周、秦、汉、隋、唐等历代王朝建都首选之地。而关山地区由此成为西向的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常争之地、经营中亚区域的重要通道。古道早期经华夏各民族东西往来探索,后来主要由秦人自西周早期从东方西迁,在陇山两侧长期开拓经营而成形,又经入关中、建秦国,数百年间频繁往返于陇山两侧而定形。其后历代官方、民间也都重视整修维护,故而延续至近代。但从宋代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及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气候、民族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古道的交通功能逐渐北移萎缩,人们对其关注度才有所降低。
但是,关山古道作为古代中央王朝经营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东西交往中长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秦始皇西巡,西汉张骞“凿空”西域,汉武帝用兵拓河西四郡,东汉刘秀灭隗嚣,三国诸葛亮北伐,唐玄奘西天取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汉唐之际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西向用兵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杜甫、王维、岑参、高适等诗人赴边入川,关山古道都是必经之地。宋金大战,清代左宗棠西征,还有佛教东传,都和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山古道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古迹遗址、驿站场所、摩崖碑刻及流传下来的大量诗词作品等。仅张川县,迄今发现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就有11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文物上万件。诸如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以独特的形制、华丽的车舆、豪华的服饰等而著称,充分体现了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为探寻秦与戎的关系及西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还有圪垯川仰韶文化遗址、三国古战场街亭遗址、东汉河峪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关山古道上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共同见证着古道的辉煌灿烂。在张川县与陕西陇县之间长约二百里的路程中,老爷岭段仍遗存有宽约三米、断断续续长约三公里的石铺古道,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古道沿线的车辙压痕、关隘旧址、古拙的石雕、残破的条石和别具风韵的古镇遗存依稀可见。
古代驿站数十里一置,关山一带由东向西遍布着一处又一处关防驿站、烽火台和商旅设施。宋代,清水兵马都监魏成于其北山兴建白起祠,为加强关陇防卫,还建有白起堡。白起堡周围至今还存有二十余座分别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堡。在恭门镇河峪村,存有甘肃省境内发现的早于成县《西狭颂》的东汉摩崖石刻《河峪颂》,记载了东汉汉阳郡太守刘福善政亲民及率领民众整修关山古道、施惠于民的政绩,是研究秦汉史、古代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关山的险峻与穿越古道的艰辛,也催生了独特的文化意象。从北朝民歌《陇头歌辞》到唐代诗人岑参、王维的边塞诗,关山成为“离别”与“乡愁”的象征。早在《诗经·秦风》中,就记叙了关山一带的风物。在之后的古代诗词意象中,关山月、陇头水、陇头辞频频出现,无数的文学艺术家以关山为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诗句或是诗人亲临的感叹,或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成为中国诗歌及文学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
无可替代的多元价值
关山古道历史悠久,地位重要,文化遗存丰富,有着无可替代的多元价值。
首先是历史价值。关山古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政治稳定、推动民族融合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等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留下的众多遗迹,见证了前人保家卫国、克关越岭、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
其二是文化价值。在这条古道上,汉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它见证了中原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及中亚文化的深度融合,留下了大量古镇、古关、驿站遗址、摩崖碑刻等,出土了举世瞩目的珍贵文物,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独特的人文遗产,给未来的史学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空间。
其三是学术价值。关山古道为中国古代历史及地理、文化、交通、军事、外交、商贸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人们探寻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四是生态价值。关山是陕甘宁交界地带的重要天然林区和草场,为黄土高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当地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涵养至关重要,对周边的林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直接影响。同时,其丰富的植被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其五是经济价值。古道沿途不但有大量的古迹文物,更有秀丽纯朴的风光,森林、草甸、山谷、溪涧,形成了独特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依托古道特色,可以深度开发利用,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品牌,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关山古道,从先秦的蛮荒小径到汉唐的国家动脉,从丝路驼铃的喧嚣到现代的沉寂,其两千多年的兴衰史折射出中华文明的韧性、包容、发展与进步。今天,当我们重走这条古道时,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更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它不仅是地理的通道,更是精神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D(选自《甘肃日报》
- 2025-04-24话说街亭古战场
- 2025-03-13吼一声秦腔
- 2025-02-25陇上石窟巡礼
- 2024-12-17秦文化在甘肃的历史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