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萃 >> 党史博览

从青铜古韵到智能制造——回溯甘肃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

2025-05-13 09:55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黄河奔涌,铁锤铿锵。从周代青铜冶铸的火光,到三线建设时期轰鸣的机床,再到新时代智能工厂的数字脉搏,甘肃机械工业的每一次跨越,都镌刻着国家战略的深远布局与陇原儿女的奋斗足迹。这份跨越千年的工业长卷,见证了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化工业大省转变的渐进历程。

  甘肃的机械工业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模铸的锥、刀等青铜器,到明清时期,铁器铜器手工制造业已很发达。1867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筹办军火工厂兰州制造局。20世纪40年代初,兰州制造局更名为兰州机器厂。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省会兰州有兰州机器厂和一些机械修理作坊。

  基石初立:国家战略托起甘肃机械工业脊梁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中央以“一五”计划为蓝图的国家战略,托起了甘肃机械工业脊梁。毛泽东同志提出“甘肃要成为祖国大西北工业基地”的殷切期望。1953年,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破土动工。这座由苏联专家指导,数万名建设者肩扛手抬建起的“中国石化机械摇篮”,在1965年试制成功我国首台深井石油钻机,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技术贡献与行业地位持续引领国内能源装备领域。与此同时,兰州通用机器厂、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央机修厂等一批重点企业拔地而起,为冶金、采矿、炼油等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同时,还发展了新式农具制造、机车及汽车修理、汽车配件制造等工业。兴建了年产400万套滚珠的轴承厂、年产5000台的水泵厂、年产600万只的电灯泡厂、年产2万吨的机械厂、产值达410万元的工具厂、大修300辆机车的铁道机车修理厂、电动制造厂、有线及无线电讯器材和电器仪表制造厂。

  1958年,西北五省区经济协作会议在兰州召开,决定在甘肃新建一批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电动机、变压器、电讯器材、电器仪表等制造工厂。此后,兰州机床厂、白银电缆厂、兰州内燃机厂等百余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陇原大地上,“共和国装备”的齿轮开始飞速转动。这一时期,国家的支援建设为甘肃机械工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

  三线烽火:东西协作铸就甘肃机械工业长城

  1964年,三线建设的号角响彻山河。来自上海、沈阳等地的26家机械骨干企业跨越千里,携6168台设备和近万名技术骨干扎根甘肃。天水电工电器产业集群、兰州重型机械基地、酒泉风电装备园区……这些今日的产业地标,无不凝结着“三线人”的青春热血。

  迁入甘肃的企业主要涵盖电器、重型矿山设备、大型机床、通用机械等行业,分布在兰州、天水、平凉等地。另外甘肃还兴建了天水拖拉机厂、兰州柴油机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及甘肃光学仪器厂、兰州轴承厂、兰州油泵油嘴厂、天水星火机床厂、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天水轴承仪器厂、天水风动工具厂、岷山机器厂、定西起重机厂等一批机械工业企业,形成以兰州、天水、平凉为主的综合性机械制造工业中心。当时,全省新开工项目87个,主要建设项目共计128个,投入资金达到3.6亿元。迁入和新建企业给甘肃机械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三线建设促进了甘肃机械工业的发展,相继创建了电器、仪器、电影机械、重型矿山设备、大型机床、轴承、通用机械等行业企业。

  “那时候进山建厂,住的是干打垒,吃的是窝窝头,但没人喊苦。”原天水星火机床厂老工人王德胜回忆了当时火热的场景。正是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精神,让甘肃在1978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石油钻采设备占全国的56.1%,电影机械、凿岩机等产品领跑行业,“甘肃制造”为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甘肃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影机械、矿山凿岩设备、电器电机产品为骨干的规模相当、门类齐全的机械工业体系,并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重。

  改革春潮: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动能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陇原,甘肃机械工业迎来“破茧重生”。1981年,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率先引进国外海洋钻机技术,开启“以技术换市场”的转型之路;1990年,“长城电工”“兰石重装”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焕发新生,电工电器、数控机床等产品远销海外。1991年至1995年,甘肃机械工业逐渐发展成甘肃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适应市场调整的过程中,一部分机械工业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带动全省机械工业整体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3年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由8.4亿元上升到31.75亿元,增长2.78倍,年均递增10.77%。至1998年,甘肃机械工业企业发展到可生产电工电器等各大行业75个产品大类、240个产品小类、近3000种产品。2000年,甘肃机械工业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32.2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7.97亿元。

  进入21世纪,甘肃以工业强省战略为引领,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跃升。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工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石化、有色、电力、冶金、机械、食品、建材等7项工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甘肃机械工业产销呈现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了改善,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拉动全省机械行业发展。2002年,甘肃机械工业系统完成工业增加值9.79亿元。其中,甘肃机械集团公司工业生产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21.23亿元,占全行业系统的63.59%。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甘肃机械工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提高主机成套和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2009年,国内首台全液压陆地钻机在兰石集团下线,机械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7.09亿元,较上年增长13.69%。

  2010年,全省支柱产业调整为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装备制造和煤炭等,机械工业融入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当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7.43亿元,较上年增长62.77%,实现利润14.59亿元,较上年增长61.04%。甘肃通过营造发展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措施,推动装备制造业取得明显发展成效。2012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6.61亿元,较上年增长15.72%,实现利润16.51亿元,较上年增长0.67%。

  2012年,天水华天科技跻身全球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十强。从“制造”到“智造”,甘肃机械工业在改革浪潮中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华丽转身。

  时代新章:智造未来书写陇原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紧抓“一带一路”机遇,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路径,推动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2019年,《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出台,提出了对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智能化水平,聚焦新能源装备、石油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持续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断迈进。与此同时,抢抓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壮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兰州石油化工装备、天水电工电气、酒泉新能源装备、天水集成电路四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2024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31%,增速领跑各行业;兰石集团研制的首套国产化氢能装备亮相国际展会;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助力“中国芯”快速崛起……甘肃正以强工业行动为契机,不断延伸拓展炼化装备、油气钻采装备、电工电器、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条,做强做大宝(鸡)汉(中)天(水)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绘制甘肃机械工业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

  从周代青铜作坊的星火,到三线建设的燎原之势;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共和国装备库”,到新时代的“智造新高地”,甘肃机械工业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一代代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陇原儿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推进“四强”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甘肃力量。D(执笔:陈兴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