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止是加法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比如,人工智能+制造业,能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人工智能+交通,将打开智慧交通新世界的大门,提供更加敏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互联网+”“智能+”的实践中,不乏技术、产业“两张皮”的案例。比如,为了实现“智能+”,企业盲目上马一套智能系统,投资巨大,但新系统可能长期浮于简单的连接和设备管理等,很难实现行业扩展,甚至出现不好操作、不匹配企业实际情况等问题,不仅无法提升企业竞争力,甚至是在做减法。
人工智能只有走进企业行业,深入千家万户,与具体的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等结合,在不同场景中锤炼升级,才能加出现实生产力,进而带来技术、产业、要素变革,发挥出乘法效应。
- 2024-04-18如何理解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 2024-03-27创新不能局限于高科技领域
- 2024-03-27基层“责任超载”问题出在哪
- 2024-03-27文字表达能力下降 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