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共建“一带一路”甘肃和音 奏响富民兴陇时代强音

2024-12-16 11:00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 毛锦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十多年来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对其融入背景回溯、实现路径探索及对策建议优化,旨站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甘肃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

  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甘肃“座中联六”,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正是这种“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使其天然嵌入“一带一路”建设,从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后卫”一跃成为开放“前锋”。甘肃既可承东启西,是驼铃古道丝绸之路的锁匙要道和商埠重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核心通道,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甘肃又能联南通北,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起省份之一和重要节点,打开了西部地区的南向出海口,是实现中国西南与西北、中西亚与东南亚、“一带”与“一路”三个连通的重要枢纽。

  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演进、成效和坐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向“工笔画”有序演进观照出甘肃的融入历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省开放发展赋予了重大历史机遇;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为甘肃准确认识发展历史方位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9月,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甘肃视察并强调,“主动服务和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跨省域合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甘肃再启新程、再谱新篇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首甘肃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黄金十年,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抢抓“最大机遇”,不断出政策、畅通道、搭平台、扩外贸、促合作、赓文脉,推进制度设计衔接配套、通道能力持续提升、开放平台渐成体系、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人文交流持续深化。走进甘肃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二个黄金十年,既要充分考量气候变化、国际局势引发的安全保障、产业链稳定以及秩序重构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也要有效统合“双碳”目标、“三新一高”视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以及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内政策叠加的红利,还要在一以贯之“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四强”行动实施等省域决策部署基础之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甘肃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不断转化为富民兴陇的丰硕成果。

  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

  甘肃置身国际、国家、区域、省域四个层次目标下,牢牢把握嵌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通道优势,紧紧围绕“通道—贸易—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甘肃篇章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协同推进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建设通道物流平台。建立“陆、海、天、网”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体系,扩建产业集聚开放平台,为经济贸易合作和产业体系构建给予强大支撑。目前,甘肃物流集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构建中欧、中亚、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向五条”立体开放通道网络,共计26条国际贸易线路。截至2023年底,甘肃支持41家企业在3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21个国际营销网点,其中海外仓54个,兰州、天水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超420家,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B型)陆续获批的粮食、水果、冰鲜水产品、种苗、肉类、木材等指定监管场地和整车进口口岸实现基本功能全覆盖。

  推动经济贸易合作。依托通道、物流、平台的有力支撑,引导各地同沿海地区、沿线省份、共建国家开展错位分工、协同互补的务实合作,稳步扩大出口调活经济。2024年,甘肃成功举办美国旧金山市甘肃省经贸推介会、上海甘肃跨国公司对接交流会、第30届兰洽会绿色中国·投资甘肃等外资投促活动。截至今年10月,甘肃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与74个境外商协会建立合作机制,甘肃机电产品、装备制造、农产品等2480余个品种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识,2023年底全省具有业绩的外贸企业达到736家。今年1—7月,甘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32.7亿元,占甘肃省外贸总值的72.2%,同比增长7.5%。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立足“用区域优势筑牢区域定位,用区域定位拓展区域优势”理念,将“通道—贸易”打通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真正转换为产业竞争力,为更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作出应有贡献。目前,甘肃省依托风光禀赋已初步构建风电、光伏、储能等较完整的全产业体系,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和张掖、武威、白银、定西、庆阳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绿电外送25个省份。此外,甘肃正着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文化旅游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为核心的六大未来产业。

  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对策

  新时代新征程甘肃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应完整准确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放大“通道—贸易—产业”一体化发展效应,深入开展通道、贸易、产业单向推进和双向互济。

  “通道—贸易—产业”的单向推进。一是不断完善通道物流平台。加快建设“三廊六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健全集拼、集运、中转、仓储、配送一体化集疏运体系,鼓励引导大宗货物“公转铁”、大宗散货“散改集”,实施一批换装1小时完成率90%以上的公铁空联运示范项目,研究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和一箱制模式应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吸引外资主力军作用不断凸显,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增长潜能不断释放,综保区开放平台功能持续拓展,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自贸区和口岸等能顺利获批。二是持续推进经济贸易合作。在扩大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主动服务和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跨省域合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以金川集团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骨干企业对接和扩大经贸合作。三是积极发展优势新质产业。持续加快改造石油化工等传统粗放产业,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筑牢生态安全、有色金属安全、能源安全底线。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搭建好敦煌文博会、黄河风情线等文化交流平台,探索数字丝路、绿色丝路、廉洁丝路等。

  “通道—贸易—产业”的双向互济。一是推动通道—贸易双向互济。积极发挥物流枢纽和经贸利益联结机制效能,充分利用便捷化物流体系扩大外贸规模,同时加快设立陇企在境内的仓储网点和境外的营销网点,带动甘味产品、装备制造、石墨及碳素新材料等产品走向世界。二是推动贸易—产业双向互济。牢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继续培育建设苹果、种子、新型材料、石油装备等6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以及玉门化工、平凉红牛、岷县中药材等3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三是推动产业—通道双向互济。优化兰州核心经济圈成环联网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河西走廊交能交旅融合新格局、陇东南能源运输大通道、黄河上游交通生态旅游廊道。D

  (作者系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