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旱塬绿意浓——定西市安定区以林长制谱写绿满陇中新答卷
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绿水青山是安定人矢志不移的梦想。林草兴则生态兴。近年来,安定区坚持抓扩绿增量,抓护绿增效,抓兴绿增收,设立区级总林长2名,区级林长15名,乡级林长44名,村级林长857名,护林员2372名,形成“区—乡—村—护林员”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因工作成效显著,安定区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国家林长制激励通报表扬,2024年在全省林长制河湖长制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两山”理论的安定实践。近年来,安定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省、市委部署要求,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实施了“福州生态林”“青岛生态林”建设项目。自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投资8680万元,造林2.1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89万株,共吸纳1163户村民参与造林务工。11位村民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户均年增收8000元。同时,采用“林果、林蜂、林药、林禽、林旅”相结合示范种植模式,实施经济林3000亩,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示范效果。“福州林”“青岛林”的建设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带动当地农户参与植树务工、营林管护等,让他们在绿色发展中找到致富的新路子。“福州林”建设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三苦”精神的代代传承。2002年,安定区巉口镇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在赵家铺村整流域、整山系规划建设生态林,累计实施退耕还林0.5万亩,荒山造林0.62万亩。金盆山生态造林的成功实践,是安定区人民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典范,已成为安定区造林绿化的一张名片。在安定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中,九华沟、响河梁、锦鸡塬、侯家山、朱家山等万亩以上生态林雨后春笋般崛起,在黄土荒山中绘就了青山长卷。2024年8月,安定区委十六届十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关于加力建设“三地三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决定》,提出要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2024年以来,全区林草重点项目已完成造林13.62万亩,栽植云杉、山毛桃等各类苗木520余万株,完成“四旁”义务植树276万株,道路绿化225公里。“十四五”以来,安定区抢抓“三北”六期、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青岛生态林等重点林草项目,累计投资4.11亿元,完成造林35.56万亩,筑牢陇中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四库”联动的有益探索。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多年来,安定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乔、灌、草”结合的原则,严把整地、施肥、选苗、栽植、浇水、覆土“六道关口”,总结形成了“挖大坑、施大肥、栽大苗、浇大水”的“安定经验”。“点线面结合、造封改并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破乡镇、村社界线,整山系、整流域、规模化推进。全区10平方公里以上的204条小流域先后有177条得到初步或阶段性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9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1.67%,年降雨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380毫米提高到407毫米,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2%提高到18%,治理模式被形象地总结为“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棚膜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优生态、保水土、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森林“四库”得到有益探索,实现生态治理与监督管护并举、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互促、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共赢。
- 2025-02-25武威:绿色发展“税”添力
- 2023-04-10镇原县南川乡:人居环境大整治 乡村“颜值”再提升
- 2023-04-10高台县罗城镇:加快绿色发展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 2023-02-04华亭市:碧水蓝天绿中行 生态美景入画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