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陇原:甘肃抗日救亡运动回眸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1937年9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甘肃作为重要的抗战后方省份,积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推进统战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组织指导下,甘肃各阶层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投身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甘肃抗日救亡运动随之蓬勃发展,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救亡群众团体的广泛建立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甘肃也深受影响。1937年,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相继成立,在甘肃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努力下,1937年8月起,各类抗日救亡团体和进步组织在甘肃陆续建立,覆盖学生、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体。
在众多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中影响最大的当数甘肃青年抗战团(简称青抗团)。1937年11月,甘肃学院附中学生罗伟,清华学生谷苞,京陵农大学生郭普、万良才等人发起成立青抗团。青抗团成立初期因受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影响,加之该组织领导人缺乏经验,工作开展十分有限。为扭转这一局面,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派出一批党员与进步青年参加青抗团,中共中央驻甘肃代表谢觉哉也先后多次与其领导人谈话指导,并作出书面指示,明确青抗团的性质、宗旨,规范其组织发展与训练工作,为青抗团发展指明正确方向。随后,仅3个月时间,青抗团就已覆盖全省25个县,建立分团72个,团员达到3000余人,成为甘肃规模最大、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
除青抗团外,甘肃妇女慰劳会、甘肃省外留学生抗战团、伊斯兰学会、回民教育促进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兰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学生抗战队等团体也在甘肃各地相继成立。这些群众团体在党组织引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动员各界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前线抗日:组织歌咏队、演出队,举办漫画展览,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开设时事座谈会、读书会、演讲会等动员群众;组织义卖、募捐及大规模劝募会,募集大量捐款、衣物、慰劳品,支援慰劳前方抗日将士。
抗日文化宣传运动的蓬勃兴起
为唤醒民众抗日意识、启发思想觉悟,一批宣传抗日的进步刊物应运而生,包括《西北青年》《热血》《妇女旬刊》《回声》《甘院学生》《民众通讯》《抗敌》《苦干》《战号》《老百姓》等。这些刊物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共合作抗日主张及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时报道抗日战争前方战况和八路军的作战功绩,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同时,深刻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推行的反动政策及甘肃工农群众在压迫剥削下的痛苦处境。为推动文化宣传工作,兰州书报社、生活书店、同仁消费合作社等一批进步书店相继创办,部分成为党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还承担掩护党的干部和进步人士等任务。对于当时经济文化落后、深受封建顽固势力影响的甘肃来说,这些报刊与书店传播的先进文化启发了群众的思想觉悟,激起了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
文艺团体活动是抗日文化宣传的另一重要形式。当时甘肃本地的文艺团体王氏兄妹剧团、联合剧团与在甘活动的省外团体新安旅行团、平津学生演剧队等,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保卫卢沟桥》《葡萄美酒夜光杯》《突击》《不要放走了汉奸》《到前线去》《卢沟桥血花》等众多抗日剧目。其中王氏兄妹剧团演出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以东北沦陷后不愿做亡国奴的苦难群众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父女因饥寒交迫,只能靠卖唱度日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共鸣。后期王氏兄妹剧团与西北抗战剧团合并,深入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巡回演出,将抗日思想传播到甘肃各地。
这一时期还有不少省外学者、教授、进步文艺工作者来兰州开展救亡活动和学术活动。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兰州筹建科学教育馆,并主编《老百姓》旬刊,还担任众多抗日团体的顾问或指导员;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舞台美术家朱星南、作曲家王洛宾、话剧演员罗珊来兰州开展文艺演出、创办刊物;著名作家茅盾、老舍、张仲实来到兰州,先后作了《抗战与文艺》《谈华南文艺运动概况》《民族问题》等报告,这些活动进一步壮大了甘肃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势,推动了抗日思想的广泛传播。
团结少数民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回族、蒙古族、藏族人数较多,根据党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精神,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各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援或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中共甘肃工委在回族群众中积极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在各地设立回民小学,培养回族军政人才,选用回族优秀分子参与抗战工作,发动回族群众开展抗日宣传与募捐活动,将原学术团体“伊斯兰学会”改组成回族青年抗日救亡进步组织,把原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改组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依托这些组织,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鼓励回汉两族人民团结起来联合抗日救国。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少数民族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1937年冬,拉卜楞寺教区组建代表所辖108所寺庙共20人的抗日前方将士慰劳团,制作8面锦旗,携带大量慰问品,历时一年时间,辗转山西、河北、河南各战区,表达甘南藏族同胞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对抗日将士的敬意;1942年,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带领拉卜楞寺地区人士向国民政府捐献价值30架飞机的金银珠宝,表达甘南藏区各族民众的爱国心。此外,甘南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仅临潭县先后就有57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1937年至1945年间,临潭县人民共捐献银元3万枚、战马300匹;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也纷纷加入抗日队伍,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陇原大地的烽火岁月,在民族危亡之际,甘肃党组织将党中央的每一个战略部署化作“党心”与“民心”的同频共振,与甘肃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爱国篇章。甘肃以“西北锁钥”的战略地位,将贫瘠的高原转变为抗战的生命线,用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为“中国不会亡”的历史呐喊写下了厚重的西北注脚。D(执笔:刘恬)
- 2025-07-07血染的金子
- 2025-07-07刘少奇为什么被称为“刘九书柜”?
- 2025-07-07陇原水利映丹心 红色基因铸丰碑——甘肃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历程回眸
- 2025-05-13一件红毛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