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经验交流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025-10-28 08:50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下沉,定西市以举办“药都薯乡 壮美定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活动暨第三届文化艺术月为抓手,坚持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并重,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形成了全域联动、供需匹配、活力迸发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创新“双轨并行”联动机制,构建全域覆盖、各美其美的文化供给网络。聚焦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构建城乡并行、市县同步、点面结合的文化供给体系。一是“两式”模式融合,织密“全域覆盖网”。在城市依托广场公园、商圈街区、城区景点、文化场馆等公共空间开展综艺晚会、文艺赛事、展览展示等“阵地式”文化活动,在农村依托乡村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文化阵地开展戏曲下乡、非遗活化、民俗展演、电影放映等“流动式”惠民服务,共同构筑起“固流结合、覆盖全域”的文化惠民服务网络。二是示范主场引领,打造“文化会客厅”。市、区两级聚力打造示范主场,选择暑期旅游旺季,推出文艺竞演周、电影放映周、秦腔惠民周、书画摄影展及配套体验活动等,实现各类优质文化资源“零距离、零门票、零门槛”供给。三是特色专场辐射,构建“惠民生态圈”。各县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县一品”特色专场,通渭“四季村晚”、陇西“点亮陇西堂”暑期才艺展演、临洮“电影+篝火派对”、渭源西北五省区秦腔名家演唱会、漳县文旅融合民族交响音乐会、岷县草原摄影和短视频大赛等130余项品牌活动亮点纷呈,营造了多极支撑、美美与共的文化供给生态。

  推动“文化+”融合赋能,打造精准触达、多元互动的资源下沉范式。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实现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转变。一是推动艺术成果共创共享,让文化资源“活”起来。集中展示全市“八个一”文艺精品创作成果,文化爱好者、非遗传承人、返乡大学生、少年儿童、离退休老干部相继登台献艺,现代歌舞、特色陇剧、非遗舞蹈、传统音乐等多元艺术形式竞相绽放,千余幅书画摄影作品描绘陇中蝶变,展示了定西丰富立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创新“文化艺术+”模式,让文化体验“热”起来。“定西有礼”文创展销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定西宽粉”美食档口勾人味蕾,“健康夜市”解锁中医药“夜间养生局”,活动期间带动城区夜间客流量增长40%。三是激活县域消费潜力,让文化品牌“响”起来。通渭书画艺术月农特产品展销让“墨香”与“土香”共舞,临洮县用旅游景点串联起15项56场文化活动带动文旅消费3.6亿元,岷县花儿艺术盛会吸引游客同比增长15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8亿元。

  构建立体传播矩阵,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文化传播声势。统筹各级各类媒体资源,构建多声部、广覆盖、强影响的传播矩阵,全面提升定西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一是强化全域联动,实现“一地举办、全市共鸣”。建立市内各级融媒体协同发声机制,统一设置“药都薯乡 壮美定西”专题,推出消息、通讯、短视频等各类新闻产品上千条,市县融媒体、自媒体及各类文化平台同步发声,集中展示文化艺术月精彩内容与独特魅力。二是拓展传播渠道,实现“线下活动、线上出圈”。用活用好各类媒体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热度双提升。如通渭县“村BA”构建书画、温泉、红址、耕读链条,直播观看量突破1000万;临洮县依托四级媒体发稿52篇,总阅读量230万;漳县设立专栏推文22篇、视频13条,阅读量超55万。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实现“案例可复制、经验可推广”。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央广网、《甘肃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平台,全面展示定西在机制创新、资源下沉、文化惠民等方面的探索成效,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