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侧峭拔的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后改字撝叔,号悲盦、无闷、冷君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先后5次应会试不中。曾居京师应礼部试,取为国史馆誊录,后补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他自幼性好诗文,年轻时喜好金石之学,与当时的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多有交往,著有《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
赵之谦天资颖悟,在书法上涉猎广泛,造诣全面。如同当时众多的读书人一样,馆阁干禄也是他读书习字的起点。他早年师法颜真卿,得浑穆雍容之趣,又时见何绍基的影子。34岁所作《题图诗卷》即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在避兵乱、辗转浙东、福建一带时,赵之谦书法审美取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转赴京师后,得见大量六朝碑版,并与“癖嗜金石”之友探讨金石,切磋书艺,书法取法也从颜真卿转移到北碑,38岁所作《龚定庵纵难送曹生》楷书卷已是相当成熟的自家面目。在各种书体中,他对自己的北碑体楷书最为满意,曾自评说:“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平生因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
大体来说,赵之谦的楷书吸取了《张猛龙碑》用笔的劲健峭拔、结字的整饬严密,又对《杨大眼》《魏灵藏》等龙门造像题记点画峻峭、转折接搭、欹侧取势的特点有所领悟,并以此确立自己崭新的风格基调。
楷书变法的成功使赵之谦颇为自信,并有意识地将自己在北碑中发掘出来的用笔方法运用到行书和篆、隶书及日常实用的尺牍文稿中,进而形成了颇为统一的用笔基调。这既充分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超强的把握能力,也为碑派书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他的篆书初宗邓石如,体势匀整近于秦刻,后与年长自己4岁的好友胡澍交往渐密,遂受胡氏影响颇深。此后,逐渐改用楷书侧锋铺毫、直入平出、折锋接搭的笔法,同时借助他对篆刻印面篆文的处理方法,刻意增加点画的曲折摆动,遂别开生面、自成一格。锐利的笔锋和流动飘逸的线条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也足以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2017年第9期
相关新闻
- 2018-05-16应急救援 赵磊荣登“中国好人榜”(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