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沙漠植绿“绿生金”(2则)
临泽:沙漠植绿“绿生金”
杜学沂
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沙漠戈壁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年来,临泽县干部群众用压麦草、阻沙网、粘土方格和栽植梭梭等方式治沙固沙,力争从源头上改善绿洲生态环境。至目前,该县已建成防风固沙林27.1万亩,阻沙林带187公里,农田防护和生态经济林15万亩,封育荒漠植被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67%,初步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绿洲向沙区推进10~12公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在大力开展防沙治沙的同时,该县把防沙治沙固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
走进位于临泽县鸭暖镇的甘肃芸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肉苁蓉种植基地,只见沙漠中成片的梭梭林迎风挺立,梭梭林下一颗颗肉苁蓉初露头角。“我们通过栽植梭梭,然后在梭梭的根部接种肉苁蓉,既治理了沙漠,保护了生态,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在指挥工人栽植梭梭的基地负责人闫自明介绍说。2014年底,该公司承包5000亩沙漠林地,尝试栽植梭梭、培植肉苁蓉,发展林下经济。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公司已成功栽植梭梭1200余亩,接种肉苁蓉26万穴。
闫自明所在的甘肃芸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发展肉苁蓉尝到了甜头,而临泽县平川镇三三村农民刘定爱则靠栽植防风林带,建设荒漠区日光温室,栽植温室大棚油桃、李子,实现了增收致富。
昔日的沙漠戈壁在一代又一代临泽人的努力下,变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聚宝棚”。近年来,该县坚持把生态改善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按照“谁造谁有、自主经营、利益归己”的原则,通过租赁承包、农户自营、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支持企业、家庭林场、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大力发展肉苁蓉、特色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全县从事沙产业开发的企业、家庭林场、个体经营户、分散经营农户4500余户,经营范围覆盖特色林果、设施栽培、中药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多个领域,建设了三二村荒漠设施农业、红沟村红桥设施葡萄、天进公司酿酒葡萄、扎尔墩滩生态有机红枣、葱蓉林场等一批沙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枸杞、肉苁蓉、红枣为主的林下种植规模达8.85万亩,发展以牛、羊、鸡、蜜蜂为主的沙区林下养殖11.45万头(只、箱),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
漳县:铸就“生态美百姓富”绿色家园
闫宝明
今年以来,漳县牢固树立植树就是植富、造林就是造福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果树经济林、林下种养、苗木培育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扶持贫困户适度规模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了“保护生态、美了家园、富了百姓”的多赢格局。
武阳镇汪家河村村民王双喜这两天正忙着打理着自家田地的核桃树和金银花。去年,他积极响应关于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的计划,将自家的1亩地,种植了核桃树和金银花。由于王双喜是第一年种植金银花,田间管理和金银花采摘的时机没有掌握好,他的金银花只以每斤50元的价格卖了,而村里产的好的金银花每斤卖到了100元,这让王双喜更加重视对金银花的种植。今年,他将自家的2.7亩川地全部种植了核桃树和金银花。他每天起早贪黑,认真地打理着,目的就是争取今年产的金银花能卖上个好价钱。
“今年的金银花长势好,我们要好好务哩,争取收四五十斤,卖上四五千元。等明年核桃树有了收成,核桃和金银花就能收入万把元,这就是我拓宽增收致富的门路。”正在地里干活的王双喜说道。
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都有增收致富的产业,漳县广大干部在群众中广泛调研,逐步走出了一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种植养殖经济,促进群众致富”的发展路子。
“自从精准扶贫开始以来,汪家河村对经济林发展比较重视,尤其是农户房前屋后都种植核桃树和金银花,既方便管理,又方便浇水,群众脱贫致富也有了产业支柱。”漳县武阳镇汪家河村村支部书记胡金宝说。
近年来,漳县大力发展以特色经济林果为主的绿色富民产业,实现了生态建设由单纯的生态效益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转变。目前,全县累计种植优质核桃树5万亩,打造油用牡丹基地5100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6.78万亩、经济林建设1.2万亩、补贴造林0.4亩、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封山育林1万亩、城区面山绿化义务植树2000亩,全民义务植树达18.3万株以上,累计完成造林绿化9.58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达21.3%。
2017年第8期
相关新闻
- 2018-05-16临泽县强化保障 打造非公企业党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