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发挥党建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

2018-11-02 14:44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中共天水市委组织部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是一场必须打赢的决战。天水市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始终把助推脱贫作为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中之重和生动实践,充分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积极担当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天水市脱贫攻坚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连续3年位居前列。

  主动靠前站位,切实增强决战脱贫的政治自觉。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力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指示批示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四个意识”、检验政治担当的具体行动。二是加强整体谋划。专门出台《天水市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天水市精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天水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任务责任清单》等多个文件,明确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撑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健全责任体系。全面靠实市四大组织领导联系包抓深度贫困县乡村的责任,率先在全省建立“脱贫攻坚联络员”制度,选派1165名市管县级干部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通过千名县级干部大走访、大调查、大落实,发挥了“一线督战”作用。四是提升脱贫能力。大规模培训脱贫攻坚骨干队伍,2016年以来,市级层面先后举办全市脱贫攻坚骨干培训班、“第一书记”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24期,累计培训干部8300多人次。

  注重凝聚合力,着力提升决战脱贫的帮扶实效。坚持资源向一线倾斜、人员向一线聚集,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力量,直奔最前线,投身攻坚战。一是从严抓好“第一书记”。坚持选派最能够打硬仗的人到脱贫主战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严格落实“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今年已累计召回调整“第一书记”17人、处分63人、表彰奖励24人,提拔或重用15人。二是全面抓好帮扶干部。全市7个县区、824个帮扶单位、1034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和3.8万名帮扶责任人凝心聚力,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协调落实各类帮扶项目2341个,协调落实各类帮扶资金3.53亿元,帮办各类好事实事3353件。三是常态抓好大学生村官。将在岗的150名大学生村官全部调整到贫困村任职,与常年驻村的4100多名帮扶队员编在一起,并将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36名大学生村官重新下派担任村“两委”正职。创新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途径,先后实施村官领办、创办精准扶贫项目15个,带动投资近10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带富能力持续增强。

  强化组织引领,全面建强决战脱贫的战斗堡垒。把村级组织建设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不断提高村党组织领导和推动脱贫攻坚的能力。一是配强村书记。全面启动村党组织书记优化提升工程,对所有村班子逐个研判,详细了解班子运行和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提出调整加强的具体意见,对年终考核排名倒数第一和连续两年列入后进的119名村书记进行末尾淘汰;对不胜任、不称职、不尽职的61人及时调整,确保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个个过硬,堪当重任。二是调优村班子。打破地域身份局限,拓宽人选来源渠道,以脱贫任务重、班子整体弱的村为重点,在全市开展乡镇大学生干部专职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选聘村文书“两个试点”工作,共选派村党组织书记261名、选聘村文书253名。三是提升履职力。通过产业链上建支部,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将致富能人中的积极分子培养发展成党员,目前已培养致富带富“双强”型农民党员5800多名,与贫困户结对1.52万户,增强了村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脱贫攻坚的实效。四是推进标准化。从党支部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抓起,制定了可量化、可操作、可考评的《标准化工作责任清单暨对标达标台账》,组织摄制20部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视频教程,为推进支部标准化提供参考和借鉴,确保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主体作用。

  抓好投入保障,大力夯实决战脱贫的基层基础。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有作为。一是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基层党建“两保障一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村级办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标准,并连续稳定增长。市列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全市财政用于基层党建的资金连续两年超过1亿元,3年累计达到2.86亿元,重点用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二是大规模改善基层条件。全面完成村社组织活动场所提标建设三年规划,90平方米以下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消除,按照常态化建设要求,近3年累计建成村阵地1189个,今年新建活动场所333个,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113个乡镇全面建成“五小”工程,为乡镇干部安心抓脱贫提供了良好环境。三是多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排摸集体经济“空壳村”,制定积极经济发展计划,整合省管市管党费1500万元专门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总结推广扶贫车间、 “三社合一”、国有资产收益权划转等成功模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市83%的村实现集体收入“破零”,5万元以上的占到10%,实现了民富村强同步推进。

  2018年第10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