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 脱贫攻坚奔小康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脱贫致富的核心

2019-08-02 18:11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 雷冬梅

  脱贫攻坚是2020年我国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源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返贫现象频发,返贫现象是农村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中的一项顽疾。继续扶贫与防止已经脱贫的农村人口返贫,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项长远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第七部分主要围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展开,涉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脱贫攻坚发表的重要讲话26篇,共26段文字,为我省理性分析脱贫攻坚的深层次原因,搭建以农民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的脱贫致富之路,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

  脱贫致富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振兴农村,脱贫攻坚,摆脱贫困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终究是要靠贫困群众付出辛勤的劳动来实现。

  一是治贫先治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党和国家要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摆脱贫困首要的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的主体永远都是群众,脱贫攻坚的第一要素也是农民群众,只有真正把群众的主体意识调动起来,才能阻断“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救穷不救懒,懒惰思想不除,农村的贫穷就无法真正改变。

  二是治贫先扶智。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闭塞的落后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要把文化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搞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增长文化知识,最终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坚持把教育当做脱贫致富的根本性原则,扶贫先扶教,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之间传递的根本之策和唯一方式,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是治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宿命。贫困群众只要坚定地树立“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脱贫志向,就能真正焕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作用,让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脱贫攻坚遵循“政府主导”与“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思想,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主线。

  脱贫攻坚首先要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互为支撑,以精神扶贫为主线和轴心。

  脱贫致富要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

  脱贫致富是每一位农民群众内心的愿望和追求,因为没有人愿意过贫穷且没有尊严的日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的精神追求。

  一是脱贫攻坚是一场真抓实干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是干出来的。贫困地区的脱贫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贫困并不可怕,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鼓励群众不等不靠,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引导和调动贫困群众主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才能把各方面的支持转化为贫困地区发展的后备力量。  

  二是脱贫攻坚基础的动力来源是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群众的动力是基础。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是脱贫致富长久发展之路。

  三是脱贫致富的核心是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外力和激发内生动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给贫困地区送钱送物,以“输血”的方式改变贫困户物质上的贫困,虽然使贫困户暂时摆脱了眼前的物质贫困,但也难以保证其今后获得致富的内生能力,一头牛变成一只鸡的现象还会以各种版本继续上演。“输血”只是一时,“造血”才可使农民拥有走上富裕生活、脱贫致富的持久能力。有了强大的“造血”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水涨船高。脱贫致富并无捷径可走,增强“造血”功能是其关键的路径。在脱贫致富中既要增强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还要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才能彻底拔除穷根,脱贫并不再返贫。全面激活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是提高扶贫开发工作质量和防范贫困循环风险的重要保障。

  针对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全面激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确保贫困群众生计发展可持续的重要保障。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源于贫困群众自我认知的提升,受其所在生计发展空间制约,完善于贫困群众良性发展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要实现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目标,需要系统思维,应按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发由“资源单向传递—贫困群众被动接受—内生动力源于个体自觉”向“扶贫开发双向互动—贫困群众适度参与—内生动力激发注重外力干预”再到“关注个性化服务—贫困群众平等关联—内生动力全面激活”的发展路径与建构逻辑,多维拓展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激发的行动框架。

  产业扶贫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

  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贫困地区位于山高沟深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开动脑筋,转变思路,就可以让贫瘠的土地、独特的自然风光等许多闲置的资源,变得鲜活起来,实现华丽的转身,资源变成资产。针对农村地理优势,利用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先在旅游、农家乐、手工艺产品的制作上,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终能寻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使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农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二是授之以渔,授之以技。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源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有良田,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强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驱使和激发农村贫困户内生动力产生及发挥实际作用的核心和根本抓手。在授之以渔中激发农民群体的内生动力,是最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做法,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关键。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建立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围绕产业在农村扎根、生长、发展的多项技术技能传授和配套措施的支持与跟进,是农村贫困户走上富裕道路的内生动力。产业振兴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根本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

  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聪明才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他们积极探讨,为他们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要创造和维护机会均等,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的机会。贫困农村的发展,要着力发现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这些农村能人,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把本地本村的老百姓带动起来。

  农民群众都是行家里手,他们最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持久长远的脱贫致富门路。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助力产业扶贫、增收脱贫,加大贫困群众需要的产业扶持政策的投入力度,着力落实,克服盲目的“任务型”项目的虚假实施,让精准扶贫项目真正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是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要实施全方位的帮扶支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脱贫攻坚是中国目前实现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应动员全社会的各方力量,东部支援西部,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西部,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的良性文化沃土。多管齐下、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才能逐渐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巩固可持续脱贫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现在扶贫开发工作的平台较多,各类资源和力量投入也不少,关键是要加大统筹力度,做好整合“文章”,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五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扶贫项目。精准扶贫的要求体现到产业发展上,必须把外部市场、外部扶持与贫困地区的优势和基础结合起来,真正培育好产业。要把贫困地区的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国家扶持政策、片区乃至全省的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特色种养业方面,要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群众乐于接受、产出效益好的产业,真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挖掘出来,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可持续脱贫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刚性指标。当前脱贫攻坚处于决胜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以更加精准、更加扎实、更加有效的举措,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建研究所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