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问答
1.为什么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决定》进一步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理解。
第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简单劳动、扩大投资、大量投入能源资源等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转向更多依靠新兴产业,是企业家、科技人员、技术工人队伍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也是教师、医生、律师、金融从业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队伍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会得到快速积累,人才价值会得到充分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必然会随之扩大。
第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我国经济规模优势的主要动力。中等收入群体就业稳定,既有消费意愿,又有消费能力,是购房买车、休闲旅游、优质教育医疗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主力军,是引领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稳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应对外部市场萎缩、打造内需主导型的自主增长、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结构持续升级十分重要。
第三,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受益者,不仅对社会秩序和主流价值认同感较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强,而且是希望社会稳定发展的群体,因此中等收人群体的扩大被认为是正向的社会人口变迁,对社会能起到稳定器作用。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是衣食无忧的小康人群,他们已经解决好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愿意通过个人奋斗追求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具有诚实守信意识强、市场竞争意识强、法治观念强等特征,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依靠力量。
中等收入群体的产生和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这一群体的持续扩大也将伴随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从《决定》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做大蛋糕;坚持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做好蛋糕;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很好结合起来,尊重知识、技术和人才,合理分好蛋糕。在完善初次分配制度的同时,发挥好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最终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在整个社会分配过程中,只要始终重视坚持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社会形成依靠自己奋斗就可以改善生活的良好预期,就能让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形成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持续力量。
2.为什么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出于以下4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实行创新驱动的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迫切需要更大程度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迫切需要以更强力度拓展国际人才、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这是从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现状出发的战略选择。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尚存在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层次和水平。一是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时间较早、程度较深,而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开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短板。今后在制造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推动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二是我国“引进来”的体制机制安排相对健全,而“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今后在进一步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同时,要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三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目前是以商品和要素等流动型开放为主,而学习借鉴引入国际通行规则、规制不足。今后要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制度优势。四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对贸易、投资等微观层面的多双边体制机制安排比较多,而对涉及利率、汇率、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等宏观层面的多双边协调考虑不足。今后要充分考虑大国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同外部世界的双向外溢影响,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着力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第三,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规则面临重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变革形势下的主动担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滞后影响继续显现,经济全球化面临逆转风险,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全球化动力系统面临转换、规则体系面临重构。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意味着主动举起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自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让中国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和世界其他国家,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第四,这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现实需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控外部风险传染的体制机制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要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切实维护我国经济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持续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3.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决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体现了我们党崇高的文化理想和鲜明的文化立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方针原则的集中体现,顺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确保全体人民始终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确保我们国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形势环境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越是面对这样的形势,越是要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这就要求我们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统一,凝聚起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指路明向、正本清源。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把握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和落后、划清积极和消极,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
4.怎样理解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
《决定》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这是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更好引导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目的就是要推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把这一思想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需要在完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等方面制度机制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要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以党员干部带动基层群众,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习,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的聚合和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和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努力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适用的学习服务。理论研究越深入、越透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就越自觉。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整合资源、创新载体,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推出更多有说服力、有穿透力的研究成果。要持续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广泛有效开展宣传普及,适应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建立健全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基层进群众。□
(节选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相关新闻
- 2020-03-1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问答
- 2020-01-1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问答
- 2019-12-0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