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生态 >> 警示录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空气污染

2020-08-11 15:16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重污染仍然来自重工业

  “客观地说,疫情期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还是明显改善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空气质量模拟与系统分析中心主任薛文博说,观测数据显示,整个一季度,全国PM2.5浓度同比大概下降了15%左右。不同区域的改善幅度并不相同。珠三角、长三角改善较显著,京津冀改善幅度稍弱,而东北地区改善有限。

  京津冀地区在疫情期间发生了两次很典型的重污染过程,第一次为春节期间的1月22日~29日,污染集中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对北京影响不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唐桂刚曾解读,此次污染过程的起因是烟花爆竹燃放,又叠加不利气象条件。

  在东北,疫情期间减排也有效果,但不明显。哈尔滨雾霾天气的一大原因是当地农民焚烧秸秆。黑龙江近年来严禁冬春季秸秆焚烧,但屡禁不止。

  如同东北的秸秆焚烧,疫情期间传统排放活动并未像公众想象的那样“消失了”。薛文博分析,疫情期间下降最大的排放活动是机动车以及扬尘源,反映在污染物上,PM10和氮氧化物浓度有大幅下降。但在PM2.5浓度上,钢铁、焦化、玻璃等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型行业相对发达的京津冀地区明显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证明“疫情期间的污染仍然主要是重工业导致的”。

  通过疫情期间京津冀排放活动的观察,“我们或许可以得出结论,机动车对于PM2.5的贡献是远远小于工业源的。”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马军说。

  臭氧上升

  另一个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警惕。在4月17日的一次线上学术沙龙上,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丁爱军介绍,疫情期间随着全国范围内氮氧化物同比大幅度下降,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浓度和比重反而有上升趋势。薛文博也表示,全国许多大城市在疫情期间,都有臭氧浓度升高的现象。

  大部分臭氧是由人为排放的“NOx(氮氧化物)”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在高温光照条件下二次转化形成。NOx主要来自机动车、发电厂、燃煤锅炉和水泥炉窑等排放,VOCs主要来自机动车、石化工业排放和有机溶剂的挥发等。

  疫情期间PM2.5浓度下降,臭氧浓度上升,其中的原理并不是学界的新发现。

  “一般污染物排放量和大气浓度中的关系是单调的,排放量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就会降低。但是光化学产物,由于光化学反应的‘链式反应’非线性的特点,其浓度会经常跟排放变化相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宏亮介绍,“这个过程就像按下葫芦浮起瓢。”

  如果把臭氧生成比做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NOx即是下面的干柴,VOCs即是促使火焰燃烧的燃料。

  因而要真正降低臭氧浓度,要协同减排NOx和VOCs这两种污染物。“这对现有防控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张宏亮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