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时期甘肃重点工程建设及其影响
□ 李赟 诸葛云艺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国家明确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着重进行以“156项”重点项目为主体的工业建设。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以其特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成为国家重点项目实施的重要省份之一。
国家在甘肃布局的重点工程项目
为了将“一五”计划落到实处,中央多次组织专家来甘肃进行实地调查,经过周密的论证、立项、选址等工作,确定甘肃为国家新的工业基地之一,决定以兰州为中心兴建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中的8项现代化工业企业,连同“156项”配套项目、限额以上项目和国防军工企业共16项。分别是:石油工业部所属兰州炼油厂、电力工业部所属兰州热电站、重工业部所属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兰州氮肥料厂、兰州合成橡胶厂、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第二机械工业部所属八?五厂;配套项目兰州供排水工程(兰州自来水厂);限额以上项目永登水泥厂;国防军工企业一三五厂(万里机电厂)、二四二厂(新兰仪表厂)、七八一厂(长风机器厂)、同属核工业的五?四和四?四厂,以及酒泉火箭发射场(即八一二?基地,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五”计划的实施给甘肃带来了发展机遇,甘肃迎来第一个工业建设高潮,对改变甘肃乃至西北极其落后的工业现状、推动甘肃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重点工程项目在甘肃的顺利实施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下,1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均如期建成投产,为甘肃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集中调控大力扶持。国家利用计划经济手段集中调控,在资金、人力、物资等方面全力给予扶持。“一五”期间,国家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力保重点,对“156项”中的在甘项目和铁路建设的投资达23.27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95.56%。在人力方面,从全国抽调大批管理和技术人员,支援甘肃建设。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大连,以及四川、湖北等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人、部队转业人员以及青年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甘肃,积极支援重点工程建设。在物资方面,重点工程建设所需要的钢材、水泥、木材、大口径铸铁水管等重要物资,以及大批施工机械从全国各地运来。新建项目的设备70%由苏联提供,其余30%配套部分也是全国一盘棋共同完成的。当时全国上百家企业为甘肃重点项目赶制配件、备品、辅助材料等,千军万马支援甘肃重点工程建设,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全省多措并举合力攻坚。一是及时组建工业机构。建设项目确定之后,甘肃省和兰州市很快组建了一批工业机构,从组织上支持大工业建设。1954年9月,甘肃省计划委员会成立;10月,兰州市委工业部、兰州市委基本建设部、兰州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等相继成立。二是多方培养工业人才。省委抽调干部到工业比较集中的东北、华北参观或实习,掌握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扩大原有技术学校,成立新的技工学校,如培黎技工学校等,通过短训班、专业学习,培养了大批初级技术人员。三是配套发展地方工业。1953年5月,甘肃省出台《关于发展地方工业的意见》,要求全省地方工业全力以赴为大工业建设做好配套服务。随后,兰州、张掖、酒泉等地建起了砖瓦厂、石料厂、耐火材料厂、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等,满足大工业建设的需要。四是多产粮食保障供应。省委省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必须抓紧农业生产、多产粮食,才能满足建设大军的粮食供应。“一五”期间,甘肃农业生产稳步上升,到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6亿斤,达到历史新高,为大规模工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上下一心合力攻坚。人民群众对大工业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只要涉及重点项目建设的事都全力予以支持。新厂建设要征地,人民群众顾全大局,割舍家园,移居他乡,为大工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兰州化工厂建设过程中一度劳动力紧张,省长邓宝珊等省市领导先后率军民5万余人到工地义务劳动。省市领导经常带领慰问团到工地慰问,上下沟通,协作配合,使新建厂建设按国家计划正常进行。
地方群策群力艰苦创业。1954年到1958年,甘肃16个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兰州、白银、酒泉等地摆开了大工业建设的战场。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建设者们住的是临时搭起的工棚、农村的土房、窑洞,吃的是发糕、土豆、青稞等杂粮,喝的是沉淀后的黄河水,加之施工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许多作业要靠人拉肩扛,劳动繁重,然而数十万劳动大军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企业为荣,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工程进展日新月异,许多项目提前竣工,创造了高速度建设的奇迹。
苏联专家给予真诚援助。苏联政府不仅提供项目的主要设备,而且派来大批专家帮助建设。1953年就有苏联专家到甘肃来帮助选择厂址,准备设计资料。1954年大批苏联专家前来甘肃帮助建设。“一五”期间在甘肃进行技术援助的苏联专家达200多人,仅支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建设的就有50余名。他们在地质勘察、选址,资料搜集、设计,建筑安装、开工运转以及提供新产品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系统的指导,热情无私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
重点项目建设对甘肃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五”时期甘肃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是甘肃现代工业的开始,给甘肃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构筑了甘肃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16项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使甘肃现代工业迅速崛起,搭建起了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甘肃成为一个具有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等多个门类的重工业省份。同时,国家配套建设的改建、扩建项目的基本建成,以及新修铁路的通车,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全省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各主要生产部门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向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转变。
填补了我国工业领域的多项空白。1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多个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兰州炼油厂是国家现代炼油工业的发端,兰化合成橡胶厂是中国合成橡胶技术的基地,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是新中国最大的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制造企业,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在国防工业方面,五?四厂是新中国第一座铀同位素分离工厂,为我国首次核试验及以后的“两弹一艇二站”(即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动力装置、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提供核燃料。四?四厂的建成,使我国核工业生产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新中国第一座导弹和卫星发射基地,创造了新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
孕育了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全国各地的商业、服务业、轻工业纷纷支援甘肃。1955年至1956年,上海市47家商业、服务业、轻工业企业迁兰,支援甘肃建设。同时,还从上海引进资金,在兰州市修建了商场、饭店、浴池以及商业学校等,为全省商业、服务业、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兰州市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以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制造为主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白银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培养了先进的技术骨干。苏联援建的重点企业,都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工艺设计和新型的设备装备。为了掌握新技术,国家选派留学生、技术骨干,到苏联的学校、厂矿对口学习。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甘肃施工现场刻苦学习,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到开工试车,较快地掌握了先进技术。重点项目建成以后,甘肃培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成了新工业基地的骨干。1957年至1997年,兰州炼油厂向全国近40个石油化工企业输送10000余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兰化向全国30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输送了26000多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西固热电厂在建成后的20年内,先后向永昌电厂、八?三电厂、甘谷电厂、连城电厂、靖远电厂、略阳电厂、韩城电厂、秦岭电厂输送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国防工业企业四?四厂、五?四厂、国营八?五厂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才辐射遍及华夏大地。
形成了可贵的奋斗精神。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矿山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时光荏苒,这些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辉煌历程,直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发,奋力书写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相关新闻
- 2021-08-10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密码
- 2021-08-10兰州战役——西北解放战场最后的战略决战
- 2021-08-10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 2021-08-10信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