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升“国字号”(二)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题记
临潭万人扯绳赛
“长绳一条,联小绳数十,千百人挽两头,分而牵扯之。其俗在西门外河滩,以大麻绳作二股,长数十丈,另将小绳连挂大绳之末,分上下两股,两钩齐挽,少壮咸牵首及力扯之。老幼旁观,鼓噪声可撼岳。”这即是《洮州厅志》所记载的临潭县万人扯绳赛的场景。
万人扯绳赛是临潭县一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近年来,随着参加扯绳赛人数的不断增多,扯绳赛所用的扯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起初采用麻绳,绳头直径为20厘米有余,向后逐渐减小并分为两股,长达二三百米,两股之末又连小绳若干。但由于这种扯绳在扯动时容易断裂,麻绳便换成了在钢丝上缠绕麻绳的“油丝绳”。曾经万人扯绳赛集中体现了古代军队中独具特色的练兵形式,现在则成为展现民族团结和互助意识的一项大型竞技体育活动。
西和麻纸
西和麻纸,看似斑驳粗糙却又柔韧细滑,像一片片的秦砖汉瓦,又似一页页翻开的史书,凝聚着西和造纸人的智慧与勤勉。
西和麻纸的制造流程体现了古代造纸的主要特征。据《天工开物》等书记载,古人造纸通过浸泡等方式去除原料中的果胶质、色素及半纤维素,再和以草木灰使木素发生降解。这套完整的科学生产工艺,使纸张脱离了丝絮自然挤压成片的粗糙状况,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重大发现。西和麻纸的制作即以此套工艺为主,需要72道工序,制作过程十分复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和画家,爱上了在麻纸上创作。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西和麻纸的魅力。
兰州牛肉面
兰州人性格里的豪放和粗犷,总和清晨的第一碗牛肉面相碰撞。兰州牛肉面,具有牛肉烂软、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柔韧滑利爽口等特点。面条的种类较多,有大宽、二宽、韭叶、一窝丝、荞麦棱等,还有二细、三细、细、毛细等,食客可随爱好自行选择。
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苏寨村(河南博爱县境内)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师马保子等人创新改良后,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200多年的岁月里,兰州牛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赢得了国内外食客的好评,甚至一度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甘南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天上有多少颗星,‘果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果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果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锅庄舞的赞誉。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形式。舞蹈时,男子和女子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和着歌曲节拍沿圈甩手舞动。舞动过程中,男女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相关新闻
- 2021-11-05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升“国字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