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大智慧中的小细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其实,所有高明的领导者,都不仅拥有超群的胆略和决策能力,也同样善于全面、周密、细致地做具体工作。
“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数十年“精雕细刻”地处理具体问题、打磨细节的丰富经验,也是成就邓小平治国理政“大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邓小平眼里,“精雕细刻”就是工作要“深入”“细致”“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工作作风,是革命成功的关键之一。
以“新兵动员”为例,来看抗战时期邓小平等人在太行是如何“精雕细刻”地做宣传鼓动工作的。动员群众当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具体办法是召集军人家属开会,或者举行军民联欢晚会,有可能时甚至举行会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不仅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样就拉近了人民军队和群众的感情距离,从而也改变了他们“惧怕军队的心理和‘好子不当兵’的观念”。新兵招到了,也不是万事大吉了。新战士昨天还是一个老百姓,有浓厚的家庭观念,不习惯部队生活,不懂得军事技术。为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坚强的战士,除了立即加强抗日教育外,还必须进行许多切实而艰苦的工作。在一份总结征兵经验的报告里,邓小平特别谈到,还要“提倡战士写信回家,告诉家属自己在部队的愉快生活,号召家属抗日救国。允许战士家属到营地看望,并给家属很好的安慰和招待”。总之,要尽量减少新战士的困难和痛苦,使他们感到精神愉快。邓小平认为这些都是“巩固部队的重要因素”。
这些举措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甚至有点琐碎,然而这些一点一滴、细致入微的细节,正是邓小平做群众工作时格外重视的环节。
像这样“精雕细刻”的工作例子,在邓小平的经历中还有很多。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以后,国家政治生活需要邓小平作更多的宏观思考和决策,不可能再在一些具体事项的细节上花太多时间,但我们从一些事例中,仍然不难看出他善于见微知著、大气中显精细的特点。比如,他提出修建职工住宅时要安装好水管、煤气管道,还要考虑职工的洗澡问题,以提高职工生活的舒适度;他对“桂林一个小化肥厂,就把整个桂林山水弄脏了,桂林山水的倒影都看不见了”的状况很痛心,提出要有人抓这件事;等等。
可以这样说,邓小平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既得益于他那“举重若轻”的战略思考,也得益于他那“举轻若重”的“精雕细刻”、“深入细致”的唯实作风。□(李琦)
- 2022-01-20周恩来的一次调研
- 2022-01-20虽死犹生谢子长
- 2021-11-15新四军张家坊设伏诱敌
- 2021-11-15构建公办民办协同发展的教育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