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0年底,蒋介石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次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致使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不但如此,蒋介石还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严格限制与根据地的货物人员往来。
1940年起,包括陕甘宁边区在内的各抗日根据地连续遭遇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1940年底“百团大战”结束后,日军又加强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损失,敌后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减少。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少到约40万人,各抗日根据地总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
1940年和1941年,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遭遇了极其严重的困难。后来毛泽东说:“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磨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对于可能出现的经济困难,党的领导人并非没有预计到。1939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干部晚会上强调:“以后我们要自己解决物质上的供给,要自己种地,自己动手。”12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生产运动的准备问题。12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还发表了《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社论。1939年1月2日,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撰写发刊词,亦明确提出:“长期抗战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将是财政经济问题,这是全国抗战的困难问题,也是八路军的困难,应该提到认识的高度。”他还提出要通过开展生产运动来解决和改善根据地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1月25日,陕甘宁边区农产品展览会在延安拉开帷幕,毛泽东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在边区,不仅老百姓要努力生产,“其他如学校、党政机关、军队也都要参加生产运动”。随后,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和学校等单位纷纷组织生产运动委员会,开展生产运动。
从1941年起,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罗平汉)
- 2022-03-04贺龙:一心跟党走
- 2022-03-04刘胡兰:领袖两度题词的女英雄
- 2022-03-04长征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 2022-03-04红旗插上水泉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