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融合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三个维度
张海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涉农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优势,协同地方政府,立足地方实际,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从价值、主体、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党建引领、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着力推进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发展共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价值维度:组织共建,共画乡村振兴同心圆。组织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涉农高校要以党建+乡村振兴、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服务岗等载体,以党建赋能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充分发挥高校、政府、村民等各要素资源优势,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等合作,把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村,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不断打造党建引领、产学融合的高质量实践示范基地。依托实践示范基地桥梁纽带作用,着重突出党建为纲、产业为链、科技为基,按照“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通”的原则,探索创新以“党建链”连接“产业链”,把涉农高校和地方党建共建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扎实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好涉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专家力量,结对共建讲党课,宣讲和解读党中央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互学互促共提升,齐心协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主心骨”。
主体维度:人才共育,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人才队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要在一以贯之做好培养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着力创建以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探索“以党组织建设为基石,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培育青年涉农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新途径,致力于新型农民的再培育,帮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增强致富本领。积极引导师生深入农村、农户、农业,探索和思考“三农”问题,拓宽科研视野、提高科研素质、提升科研能力,真正实现“把科研扎根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培养更多“一懂两爱”现代农业人才。同时,应健全完善涉农高校专业教师投身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三农”工作与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挂钩,引导教师深入一线,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建功立业。
实践维度:发展共谋,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科技创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涉农高校要按照“一家人、一体化、一盘棋”的思路,充分整合高校、地方优势资源,探索深度融合新机制、新模式,着眼优化校地合作,通过智库创建、产教融合、学科优化、人才培养等,打破以往地方政府与单个教师、项目与单一学术团队的初级合作模式,拉伸提高校地合作层级,将校地合作从项目层面提升到初始决策和统筹谋划层面,努力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涉农高校要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以农科为主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体系、制度政策、效果评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等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开发研究融合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学科链,切实增强理论与实践的“黏度”,培育一批接地气且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增加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同时,应持续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全面促进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深度融合,携手地方有效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落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 2022-10-09推进新时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
- 2022-10-09新华镇——便民服务不打烊 “延时服务”暖民心
- 2022-10-09我国养老托育服务业获26条政策措施支持
- 2022-10-09民勤:坚持“五维度” 唱好文明实践“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