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建设

2024-04-18 16:29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黄宝荣

  人工智能是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出台了《甘肃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发展政策,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建设成效初显。

  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普及给甘肃工业带来了深刻变化,极大地推动了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智能和个性化,通过智能调度和能源消耗监控,不仅在降碳减排、推动绿色制造上初见成效,而且牵引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培育认定智能工厂10家、数字化车间64个,累计新增工业机器人476台,减少用工3215人,产品合格率由93%提升至97%。重点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为61.6%、57.9%、60.8%。

  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联合开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工作以来,围绕甘肃强工业重点领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在智能化改造各个关键环节,应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和措施,并不断优化完善,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酒钢宏兴、大禹节水、海红技术、兰石集团、正泰能源、博睿重装、祁连山水泥等7家企业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企业,金川集团、西沟矿业、普安制药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企业。

  市场化供给不断多元。大力推进数据信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加快智能产品装备研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强化运营管理信息化管控,打造一批广泛适用的智能终端和典型应用场景。中国电子集团长风公司在多关节机器人产品体系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以自主导航和智能避障为核心的巡检机器人、以多轴控制为核心的桁架机器人,开发了基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工作站。兰州康慧源医疗器械公司在取得多个智能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的基础上,研发的多种智能运动训练器械已投入国家运动员实训,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市场形势良好。

  产业化应用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在省内部分行业、部分企业深度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华天电子集团智能自动焊机达到4000多台,智能设备总量达到6000台(套),为先进封装打下坚实基础。海林轴承公司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和数字化,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市场占有率国际领先,圆锥轴承成为单项冠军产品。金川集团龙首矿在国内首次基于5G技术实现有轨运输电机车无人驾驶,放矿、拉运、卸矿等工序自动化操作,推动运输工艺全新变革、岗位环境极大改善,达到“无人则安”的本质化安全管理目标,描绘了智慧矿山新蓝图。

  虽然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与新质生产力建设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较低。多数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动力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工业制造业领域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关键设备等环节基础数据与关联产业融合、向传统产业渗透程度不高。二是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智能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企业投入强度不够。受智能化转型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让位于生产经营活动,致使中小微企业智能化建设相对滞后,智能化程度不高。四是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较少。例如,兰州大学人工智能团队在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智能控制、算力技术、智能芯片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但由于省内企业在发展理念、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转化条件,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华为等省外企业落地。

  我省发展人工智能具备良好的产业场景、数据资源、人才与科研力量,面向未来,应抓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立足特色优势产业的智能化创新实际,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建设。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发新型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围绕石化化工、冶金有色、新能源及装备、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打造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灵活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广泛开展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咨询,积极申报国家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培育跨行业跨领域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试点示范,树立行业标杆,加大复制推广。推动5G等优势技术与工业生产核心环节融合,新建或改造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生产现场。聚力打造“智改数转网联”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加强前沿技术布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系统谋划、超前布局,聚焦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实施科研攻关,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采取“人工智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方式,在智能制造、氢能和新型储能、量子科技、同位素、核用新材料及装备等领域,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全方位孵化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凹凸棒石、同位素等产业,形成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新产业格局。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瞄准高端、智能和绿色等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推进“1+N+X”专项行动,围绕工业母机、集成电路、东数西算、新材料、新型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疫苗等优势领域,争取在国际、国内领先的产业领域有所突破,重点突破能够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新材料、新装备等。突出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力、矿山、冶金等重点行业,完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撑服务生态,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推进全流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强化行业标杆引领,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场景,带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发展。

  推动标准化应用不断深化拓展。以基础共性标准、支撑技术与产品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产品与服务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安全与伦理标准等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标准研制和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制定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加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的协同,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标准化模式。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协作,推动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开展标准宣传贯彻和实施推广活动,提高企业和公众对人工智能标准的认识和理解。鼓励企业实施人工智能标准,通过标准化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