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嘱托 传承千年文脉 让古郡敦煌再续丝路华章
朱建军
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开放包容、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首站来到敦煌,他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溯源:漫漫丝路,一眼千年
敦煌不是静止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艺术与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使东西文化相互感知与回应,敦煌触摸、承接了这一切,并造就千年传奇。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敦煌郡正式建立。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敦煌成为区域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宗教由此东渐中原,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的盛景。
唐开元、天宝年间,敦煌出现了“村坞毗连,鸡犬相闻,佛塔遍地,市场广大,家给人足,焉然富庶”的欣欣向荣景象。《唐会要》记载:“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进攻河西,统治长达70余年。848年,张议潮率队反抗吐蕃,河西地区重现生机。明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废弃瓜、沙二州。此后200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清王朝收复嘉峪关以西地区后,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从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防御体系,对敦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9月28日,敦煌和平解放。1986年,敦煌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文化灿烂辉煌,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郡愈发流光溢彩、生机勃勃。
守护: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敦煌境内各级各类文物点266处,包括古遗址210处、古葬墓25处、古建筑16处、近现代建筑10处、石窟5处。这些文物遗存是敦煌文化的名片,也是敦煌文化得以永恒传承的“活化石”。
敦煌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人类文化艺术圣殿莫高窟正是敦煌文化的杰出代表。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英、法、俄等国的文化窃贼接踵而至,四万多件经卷书籍被骗取,大片壁画被剥离带走,成为中国文化界永远的伤痛。直至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莫高窟长期无人管理的历史宣告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几代莫高窟守护人积淀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敦煌儿女,他们竭心尽力守护这处文化瑰宝。近年来,通过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高端技术人才,莫高窟进入科学保护和预防保护新阶段,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莫高窟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文物保护的中国方案。
传承:千年古韵,光耀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说:“当前来讲,又是我们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人们从中思考着文化创新的成因与真谛,实践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传承永生,从敦煌文化到敦煌数字文化。
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先生首次提出“数字敦煌”。30多年来,一批批人才投入敦煌文化数字化发展,将青春和才智献给莫高窟。
2022年,“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
“数字敦煌”连通古今,永续传承,年轻的“莫高人”推陈出新,为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注入“数智”力量,让敦煌文化走进更多百姓家。
——以匠心守初心,用经典演艺传承敦煌文化。
敦煌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创新讲述“妙善救父”的民间故事;《乐动敦煌》演绎了胡旋舞、迦陵频伽舞等多种敦煌舞蹈,还原了少年白歆追寻艺术的动人事迹;《又见敦煌》再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玄奘取经、班超定西域等辉耀千年的经典故事;《敦煌盛典》以山川为景、星空为幕,讲述了丝绸之路上墨丁和绿珠的凄美爱情故事……
回眸千百年的敦煌盛景,重走万余里的丝绸之路,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精神历久弥新。
——怀虔敬之心,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肌理。
时代更迭、环境变化及丝绸之路等带来的文化融合,使敦煌形成了以民居建筑为基础,朝庙、纪念、祭祀等为补充的独特历史建筑体系。
如今,敦煌以汉唐风格为主题,按照“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街一景”原则,实施建筑风貌改造,设计飞天、驼铃、宫灯、马灯、藻井等特色路灯,城市夜景如同一幅璀璨的画卷。其中,九色鹿小游园充分融入莫高窟257窟《九色鹿经图》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诸如此类的文化元素植入,使敦煌城市“移步皆是景,举目阅古今”。
今天,这座丝路古城正在延续文明薪火,融入时代特质,古今“磅礴交响”演奏城市建设的“盛世乐章”。
弘扬:五色交辉,八音合奏
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孕育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着敦煌不朽的辉煌。
敦煌文化广泛吸收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以及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并融合了多种宗教文化,是人类文明交往中中国对多元文化理性回应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的敦煌情是他文化情怀的生动写照,更有他面向未来的深谋远虑——“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日新月异的时代赋予敦煌新的荣耀。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敦煌文化在世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敦煌成为传承中华文脉、增进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融的“前哨站”。
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给予敦煌文博会很高的定位和殷切的期待。
2020年12月,敦煌市与绍兴市及日本北九州市、韩国顺天市共同当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圆满收官。
时至今日,敦煌与日本臼杵市、瑞典奥摩尔市等10个国际城市保持友好往来,与曲阜市、德化县等15个国内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敦煌文化环球连线”先后走进5大洲13个国家,敦煌“朋友圈”越来越大。
——追光未来,汇聚文明和谐之光,照亮千年古郡。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5周年,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秉持坚定自信、保护为主、守正创新、赓续文脉的使命,人人做敦煌文化传承者,人人是敦煌文化传播者,讲好敦煌故事、书写丝路传奇,让敦煌文化走遍世界、传播万里,让敦煌这座城市在千年历史长卷中再续丝路华章。
(作者系敦煌市委副书记、市长、二级巡视员)
- 2024-05-15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发掘记
- 2024-04-18器以载道 物以传情——浅述甘肃工艺美术发展历史
- 2024-03-27嘉峪关关城里的门画
- 2024-03-08文物里的中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