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山宗水源大美青海 绘绿水青山生态画卷
本刊记者 魏瑾
青海,有孕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万山之祖”昆仑山,有滋养中华大地万物生命的“江河母亲”三江源。如今的青海,“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三江源头尽显千湖之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镌刻进这片土地的血脉基因。6月24日至28日,记者跟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走进大美青海,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的生动实践。
牢记“国之大者” 守护绿水青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千百年来,说到黄河,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画面多半是浑浊的黄河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事实上,在黄河上游很长的一段流域,黄河水是清澈的,这里就是被称为“高原小江南”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流经于此的黄河水清澈透亮,两岸壮美雄浑,碧水丹山相映成画。“我没想到这里的黄河水如此清澈。”在贵德县黄河景区水车广场,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先生一边拍照一边发出感叹。
“天下黄河贵德清”,这源于黄河贵德段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离不开贵德县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进。近年来,贵德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高度的生态自觉、清醒的环境意识、主动的责任担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四大工程”保障黄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西河、东河等黄河重要支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交出了一份黄河保护的满意答卷。
走进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七彩峰丛景区,13个以“土”为核心的主题广场和7条色彩不同、造型各异的丹霞峡谷映入眼帘,构成世所罕见的地质遗迹和自然奇观。
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阿什贡七彩峰丛景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今年的营业收入目前已达650万元。”
过去,当地村民的收入几乎全靠打工、种地。如今,景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享誉全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村民也因此找到了致富新路。当地村民马阿乙舍在家门口经营着一家名为杏香园的农家乐,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一年收入也就一两万元,自从开了农家乐以后,年收入7万元左右。”
“我们引导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地质公园发展建设,让他们在保护中提升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景区负责人说。
久久为功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夏日的祁连山,雪山与云海相映、森林与河水相伴,景色迷人。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祁连山国家公园展陈中心的“球形影院”里,雄伟的祁连山近在咫尺,巍峨的雪山、绵延的草原,仿佛触手可及。
中心讲解员罗思玲告诉记者,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向好,以前不多见的雪豹、荒漠猫、兔狲等珍稀野生动物又回到了这片草原上。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然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湟鱼数量急剧下滑,一度濒临灭绝。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湖一旦没有了湟鱼,其生态系统将面临失调。
鉴于此,青海在过去的40年里6度封湖育鱼,并在近20年内不断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终于使青海湖湟鱼的数量得以大幅回升,目前已恢复至初期资源量的33.9%,“鱼丁兴旺”的盛景得以再现。
青海湖是微咸水湖,每年端午至中秋,湟鱼都要以生命为代价,向入湖的淡水河上游拼命洄游,孕育繁衍后代。过浅滩、跃龙门、上阶梯……每年洄游时期,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湟鱼家园,感受生命的奇迹,打卡“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为了让湟鱼顺利洄游,我们将沙柳河大坝修建成这种开放式阶梯型过鱼通道,这样湟鱼不仅可以顺利通过,还可以边洄游边休息,得到缓冲。”在湟鱼家园值班的刚察县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拉加才仁介绍说。
拉加才仁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宣传、执法、保护力度的加大,周边百姓的环保意识都很强,基本上没有偷捕湟鱼的现象。湟鱼的数量增长也比较快,在河里看到两三斤的大鱼已不足为奇。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的青海湖,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万鸟翔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龙羊峡大坝作为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有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美誉,它不仅为黄河的治理和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更成为自然与人力共同造就的奇景。
乘船畅游龙羊峡谷,湖面波光粼粼,两岸风光旖旎。远眺龙羊峡水库平湖区,水面上数十个神秘的圆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那些是高原冷水鱼类养殖水箱,龙羊峡水库作为国内最大的高原人工水库,水域面积达383平方公里,全年水温12摄氏度左右,平均水深64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是三文鱼生长的绝佳环境。目前,这里的三文鱼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60%,实现产值5.6亿元,产品不仅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而且出口到了俄罗斯、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妥勇介绍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了解,龙羊峡水库目前通过发展三文鱼、黄河鲤鱼、鲫鱼等野生鱼类养殖,激活乡村经济,带动群众收入提升,在每年的“捕鱼期”,周边捕捞户户均收入能达5万元。除此之外,村民还通过开设渔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共和县塔拉滩昔日的真实写照。塔拉滩,曾是青海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由于降水少、光照强,加上盲目开荒,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的塔拉滩,荒漠化土地面积一度达674平方公里。
然而,正是这里的荒漠化和高海拔,却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2年,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区正式投建,总规划面积609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建成面积345平方公里。如今,站在共和县光伏园区高高的瞭望塔上,脚下成片的光伏板鳞次栉比,犹如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
一望无际的光伏板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定期清洁光伏板的用水更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水分,原本寸草不生的地方,开始长出了绿色的植被。然而,草长得太快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草太高,会遮挡光伏板,影响光伏发电效率;冬天植被枯萎,又极易造成火灾。为此,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海南州分公司产业园员工想出了一个妙招——邀请周边牧民来光伏园放羊,让羊群成为“特殊员工”。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不仅节省了牧民的饲料成本,而且减少了光伏园除去杂草的人工成本,形成了“光伏+生态+畜牧业”的生产发展模式,更好地保持了园区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实现了光伏企业和农牧民双向受益。
据介绍,海南藏族自治州2023年建成“生态光伏牧场”12座,养殖出栏“光伏羊”1.3万只,实现收入1100万元。建成生态光伏林2100亩,探索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新路子,实现了“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座牧场、富一方群众”的良性循环。
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生态立省”,今天的青海,生态保护持续发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绘就了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诗与远方”新画卷。
- 2024-09-26勇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使命
- 2024-09-26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 2024-08-262023年度中共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部门决算
- 2024-08-19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